棉企只能被動跟風 紡企的日子好過嗎?
鄭期主力合約突然高臺跳水,短短九個交易日從16235元/噸跌至14605元/噸,下跌1630元/噸,跌幅10.04%,而后在棉紡織廠、貿易商大量買入期貨倉單及投機資金的推動下振蕩反彈,12月底再次突破15000元/噸整數位。這一輪下跌不僅推著ICE主力合約從72.30美分/磅跌至69.32美分/磅,中國買家ON-CALL簽約進口美棉的熱情再次點燃。
且國內包括新疆棉、地產棉和儲備棉等現貨報價整體下滑400-500元/噸,雖然軋花廠、棉商表現出足夠強的抗跌性,但以鄭期主力合約為定價基礎的外商、貿易商率先較大幅度調整報價,其它棉企只能被動跟風。
從調查來看,隨國內外棉價聯袂下跌,紡織企業低位大量補庫的動作、力度卻并不很大,顯然低于業內預期,部分內地紗廠棉花庫存始終難持在20-30天,春節前已無采購計劃。棉價下跌,紡企的日子到底怎么樣呢?筆者歸納如下兩點:
從對河南、山東、河北、湖北等地的中小紡企調查來看,12月份OE紗、普梳紗及精梳紗的向下調整空間普遍在300-500元/噸(個別廠家60S以上精梳紗報價下滑近800元/噸),基本同棉價回落一致。
以C32S紗為例,目前市場中配紗報價為22800-23000元/噸,而成本約15500(地產3128到廠價)*1.06+5500(加工費)=21930元/噸;再加上兩個月財務費用及進銷項稅差4%,出廠總成本已達到23050元/噸以上;如果用2016/17年度新疆棉紡紗成本至少還要高300-400元/噸,一噸32S棉紗產銷倒掛400-500元/噸;因此目前除新疆棉、進口紗仍有不錯的利潤外,內地低支紗處境非常艱難。
紗廠接單形勢仍舊疲弱,大單、有利潤訂單稀少。首先,雖然人民幣大幅貶值有利于紡織品服裝出口,從理論上有利于接出口訂單,但2017年人民繼續升值的趨勢已經形成,外商下單也充分考慮到風險,訂單延后派發或希望合同固定匯率;很多訂單直接轉給東南亞國家紗廠。
其次,由于國家加大環保治理力度,江浙、福建、河北、山東等地印染廠關停比例大幅增加,坯布染費大漲0.60-1.0元/米,布廠和中間商將漲價風險向上游傳遞;而服裝廠、貿易商公司也充分考慮到成本上漲,暫緩接單;再次,下游服裝企業、中間商對2017年上半年棉價繼續下跌的預期強烈,認為3128地產棉價格將跌至14500元/噸以下,因此有些訂單推后至3、4月份。
一方面3月6日啟動的儲備棉輪出,起拍價、最終成交價或明顯低于當前現貨;另一方面港口印度、巴基斯坦等C21S-C32S棉紗的報價也同支數國產紗相比仍有600-800元/噸優勢,而且保稅庫存已達到9.5-9.8萬噸,隨時可以代替、補充國產紗。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