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品牌未來新店將會細分化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李寧在上海的日程排得十分緊湊。他參加了李寧公司冠名的路跑聯賽。跑完馬拉松,他就直接到新開業的世博園店巡店。

這家面積1000平方米的新店是李寧品牌在上海開的最大的一家門店。不同于平常的店鋪,李寧的大型品牌店更加注重消費者體驗。第一財經記者在這家世博園店看到,店里設有一對一鐵籠籃球區域、專業的跑姿測試設備、體成分測試儀。據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店內的iRun跑步俱樂部設有跑步課程培訓、特色約跑等服務,以此保持與消費者互動增強黏性。
“電商的購物感受和直觀性不如實體店,因此現在80%的人還是在實體店買。”李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不僅僅說是一個商品的銷售,我們希望在這里消費者能夠接觸到我們商品,能夠看到我們商品的體驗。”
他一手掌管的李寧公司在過去幾年里過得并不如意。不過,這當然也并不是李寧公司一家的問題。在本土品牌整體回暖之前,國內的體育用品上市公司都有過一個低潮。
對此,李寧認為這是因為在過去十多年中,中國體育用品有一個很大規模的提升,這里面包括很大量的休閑產品的銷售。“尤其是國內體育公司在大量銷售休閑產品。當更多的國內休閑品牌、國外休閑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之后,休閑產品這一塊餅就有很多人分享,所以看上去體育用品公司的銷售成長就顯得乏力。”在他看來,本土體育用品公司真正該做的是研發、設計、生產體育用品,這才能讓公司與那些大眾鞋服類公司區分開來,“李寧品牌要從同質化中解脫出來,做專業的產品。”
他樂觀地指出,隨著中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家庭收入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于體育用品真正的使用率正在增加,消費者有更多的興趣、時間、支付能力去參與實際的體育運動,這樣就給真正的體育用品帶來了空間。“所以講中國的體育用品是在成長,并沒有萎縮。”
李寧的樂觀不是沒有道理。新店開業的第二日,他還參加了為期三天的中國體育用品業高峰論壇。
在這個高峰論壇上,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在其發言中提及未來將聯合央視等媒體推出體育品牌計劃,要打造中國的馳名商標,打造國際知名的體育品牌。而這將作為相關部門的一個長期戰略加快推進。
體育用品業聯合會主席李樺則提供了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運動服、運動鞋、運動器材及相關體育產品的制造和銷售)達到 3077 億元,增長率為11.65%,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6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472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0%,而人均體育用品消費則超過100元。
“運動消費品已經從相對匱乏的“有沒有”階段,升級為消費更加多樣、專業、細分的“好不好”階段,也在產生回歸運動本源的品質屬性、聚焦細分市場成為重點突破方向。”李樺說,與此同時,體育消費也更多融合80后、90后的特色屬性,以及新中產人群的消費習慣特征。
這些消息,對于李寧這樣的專業、本土體育公司來說都是一個好訊號。李寧公司在過去兩年里正在逐漸恢復狀態,穩步上升。2015年,公司終于扭虧為盈,而到了2016年,其財報數據顯示收入達80.15億元,較2015年上升13%,其間的凈利潤大幅提升至6.43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僅為1400萬元。
不同于目前“老大”安踏的多品牌策略,李寧公司目前的業績基本依靠同名的李寧品牌支撐,這一核心品牌收入占到集團總收入98.9%。
李寧認為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多種多樣,市場情況復雜,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如果有好的位置,我們未來還會再開以體驗為主的大店。”他向記者透露,但公司也在走細分市場路線,“我們開了專門的籃球品類店、跑步品類店等。”
女性運動消費已經是幾個國際品牌在爭奪的領域,如阿迪開出了數個女性專門店。而李寧也關注到了這一潛力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Danskin品牌1882年創立于紐約,是美國女性專業舞蹈運動服裝品牌,優質舞蹈服裝的代名詞。20世紀80年代,整整10年,Danskin都穩居全美國女性緊身衣消費排行榜之首。2007年,Danskin被全球知名管理公司艾康尼斯(Iconix)收購。
Danskin的芭蕾褲與目前大熱的Lululemon瑜伽褲爭鋒相對,爭奪著具有極強消費潛力的女性消費者市場。李寧公司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于主要及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開設5-10家Danskin試點店鋪。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