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洋博士:結緣廣西 填補空白
2009年7月29日,來自孟加拉國的博克迪爾博士結束了他在廣西的博士后課題研究工作,啟程回國。
博克迪爾博士工作的廣西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改良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是我區首批建設的人才小高地載體單位,也是人事部2000年批準設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以來,已累計吸引了來自中國、古巴、孟加拉和印度4個國家的13名博士進站開展研究工作,成為廣西目前唯一有外國博士進站工作和研究的博士后工作站。這些外國博士是如何來到這里開展工作與生活?他們的到來又給廣西帶來了什么?日前,記者走進這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訪了其中部分外國博士。
結緣廣西
來中國前,從日本拿了博士學位的博克迪爾原計劃到菲律賓工作。一個偶然機會,博克迪爾發現他的專業知識似乎更適合在中國發揮作用。
那時他收到一個發自中國的國際會議邀請函,邀請他參加由廣西農科院承辦的“甘蔗糖業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主修甘蔗的博克迪爾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學術交流的好機會。就這樣他第一次來到了中國。那次的中國之行給博克迪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發現,原來中國也是一個甘蔗生產大國,而廣西農科院在甘蔗的科研方面竟然具備了國際領先水平。2006年,廣西農科院再次承辦“促進發展中國家糖業科技進步”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獲邀赴會的博克迪爾,有了更進一步了解中國、了解廣西的機會。得悉廣西農科院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是他主動與院長李楊瑞博士聯系,表達了愿意來中國工作的愿望。雙方就這樣一拍即合,2007年,博克迪爾來到廣西作物遺傳改良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工作,他承擔的科研課題是甘蔗種植中硅肥在土壤里的應用研究。
年輕活潑的大衛在印度國際半干旱熱帶作物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該機構與廣西農科院有著長期的聯系。在導師們的推薦下,大衛決定來廣西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臨行前,很多朋友和親戚都不解,說中國和印度都是差不多的國家,到中國能學到什么?為什么不去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有些茫然的大衛來到廣西,很快發現自己的選擇沒有失誤。“這里的基礎設施搞得很好,城市發展很快。”最讓他高興的是,實驗室里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和條件,自己能自由使用。“我的一些在發達國家工作的同學還不如我,他們申請使用一項科研設備得排隊好幾天才行。”
在廣西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大衛很快融入了這里的生活。他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叫羅梁天。同樣來自印度的庫馬博士選擇到中國來的理由非常簡單,他就是通過廣西農科院承辦的兩次國際甘蔗研討會論文集,發現了廣西在甘蔗研究方面有著領先國際的科研實力,就決定了來這里工作。
填補空白
洋博士的到來,填補了廣西在某些科研領域上的空白。而他們在工作中的認真與效率,也讓中國的同行十分敬佩。
博克迪爾從事的硅肥研究,在中國很少有人涉及。在兩年多的研究工作中,博克迪爾發現,硅作為一種工業品廢棄物,用作農作物肥料有許多益處。中國南方土壤普遍缺乏硅肥,而硅肥不僅成本低,還可使甘蔗等作物生產提高15—16%的產量;水稻、甘蔗等作物吸收硅肥的能力比其他作物都強;使用硅肥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植物病蟲害。博克迪爾將他的研究成果寫成論文,陸續在相關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好幾篇。期間,他調查了廣西3市6個縣的甘蔗與水稻種植情況,深入田間掌握了許多科研數據,并對硅肥的施用量和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完成學術論文的同時,博克迪爾不遺余力地向中國同行和農民推薦硅肥。他告訴他們,國外施用硅肥,每公頃可增加200美元的收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重視硅肥的使用,美國甚至把硅作為常規肥料來用。他認為,中國需要研究與發展硅肥。
大衛研究的木豆,是一種兼具經濟和防止水土流失價值的作物。1999年,廣西農科院與國際半干旱熱帶作物研究所達成了引進木豆的合作計劃,木豆被引進廣西種植。經過多年的發展,木豆在廣西的大石山區安了家,面積一度達到7萬多畝。大衛的研究工作是選種育種,選擇最適宜農民種植、能產生最大經濟效益的好種。由于這種作物在廣西種植不多,大衛經常要到田間取樣,觀察各種早、中、晚熟品種的生長情況。為了取得更好的品種,大衛還經常從印度帶回一些好的親本材料,從中進行雜交繁育。中國的同行說,他是下田最多的洋博士后。在合浦,大衛邊搞科研,邊指導農民種植木豆。他說,廣西的農民接受科技的熱情很高,創新意識也很強。比如他告訴農民木豆可以做糧食,做飼料,還可保持水土,農民就很支持他的科研工作。試驗田的工人甚至會問他,木豆的葉子能不能做茶葉?然后跟他要葉子回去做試驗。
庫馬的研究工作是利用SCAR標志篩選耐旱的甘蔗品種,即通過分子育種方法選育甘蔗新品種。來廣西一年,他已經在基因表達方面找到一些東西,研究工作在順利開展,也初見成效。
難忘中國
身處異鄉,洋博士在中國生活有許多需要適應的地方。在融入環境的過程中,他們和中國同行結成了朋友,在收獲了學術和科研成果的同時,在生活中更學到了很多東西。
聰明的大衛來中國沒多長時間,就在同事的幫助下,學會了一口漂亮的普通話。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充滿了興趣,特別是每到節日,他會特別注意觀察中印兩國間不同的節日文化差異。于是,新年、清明節、中秋節,他都跟著中國同事羅瑞紅回家,包餃子,吃粽子、月餅,踏青……中國節日讓他的業余生活豐富了很多,更讓他交了很多中國朋友。
庫馬是個素食主義者。攜全家來中國工作前,他也很擔心飲食、語言方面如何適應的問題。但中國同行的熱情幫助讓他的擔心變成了多余。他把兩個孩子放進了農科院的幼兒園,讓他們和中國的孩子一樣學習、生活。“在印度有18種官方語言,所以交流不僅用嘴,還要用手勢。來這里后,我就像在印度一樣邊說邊打手勢,基本上就能溝通了。”至于讓他擔心的飲食問題,印度有的蔬菜種類中國大多都有,只是做法不同。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后,庫馬的飲食習慣正在逐漸中國化。“我們的食品喜歡添加很多香料,把食物煮得很爛。中國這邊不會添加很多的香料,還強調少鹽少油,新鮮,清淡,這是很健康的飲食。我和我的夫人都很喜歡。”一家人到了中國的節假日就外出旅游,“我們已經去了桂林、大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
在中國工作、生活,博士們說,他們最敬重和佩服的人就是院長李楊瑞。庫馬說,我們有什么問題只要向李院長反映,一定能盡快得到解決。博克迪爾認為,李院長雖然是政府官員,但更是一個科研人員,他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都更像一個科研工作者,這對廣西農科院的科研工作將有很大的益處。
在中國的打工經歷對博士們的影響也許遠不止于此。出站后,博克迪爾收到了南非國家的工作邀請,他認為,在中國的工作經歷,奠定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基礎,今后無論到哪,中國都會是他美好的回憶。
博克迪爾博士工作的廣西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改良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是我區首批建設的人才小高地載體單位,也是人事部2000年批準設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以來,已累計吸引了來自中國、古巴、孟加拉和印度4個國家的13名博士進站開展研究工作,成為廣西目前唯一有外國博士進站工作和研究的博士后工作站。這些外國博士是如何來到這里開展工作與生活?他們的到來又給廣西帶來了什么?日前,記者走進這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訪了其中部分外國博士。
結緣廣西
來中國前,從日本拿了博士學位的博克迪爾原計劃到菲律賓工作。一個偶然機會,博克迪爾發現他的專業知識似乎更適合在中國發揮作用。
那時他收到一個發自中國的國際會議邀請函,邀請他參加由廣西農科院承辦的“甘蔗糖業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主修甘蔗的博克迪爾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學術交流的好機會。就這樣他第一次來到了中國。那次的中國之行給博克迪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發現,原來中國也是一個甘蔗生產大國,而廣西農科院在甘蔗的科研方面竟然具備了國際領先水平。2006年,廣西農科院再次承辦“促進發展中國家糖業科技進步”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獲邀赴會的博克迪爾,有了更進一步了解中國、了解廣西的機會。得悉廣西農科院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是他主動與院長李楊瑞博士聯系,表達了愿意來中國工作的愿望。雙方就這樣一拍即合,2007年,博克迪爾來到廣西作物遺傳改良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工作,他承擔的科研課題是甘蔗種植中硅肥在土壤里的應用研究。
年輕活潑的大衛在印度國際半干旱熱帶作物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該機構與廣西農科院有著長期的聯系。在導師們的推薦下,大衛決定來廣西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臨行前,很多朋友和親戚都不解,說中國和印度都是差不多的國家,到中國能學到什么?為什么不去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有些茫然的大衛來到廣西,很快發現自己的選擇沒有失誤。“這里的基礎設施搞得很好,城市發展很快。”最讓他高興的是,實驗室里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和條件,自己能自由使用。“我的一些在發達國家工作的同學還不如我,他們申請使用一項科研設備得排隊好幾天才行。”
在廣西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大衛很快融入了這里的生活。他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叫羅梁天。同樣來自印度的庫馬博士選擇到中國來的理由非常簡單,他就是通過廣西農科院承辦的兩次國際甘蔗研討會論文集,發現了廣西在甘蔗研究方面有著領先國際的科研實力,就決定了來這里工作。
填補空白
洋博士的到來,填補了廣西在某些科研領域上的空白。而他們在工作中的認真與效率,也讓中國的同行十分敬佩。
博克迪爾從事的硅肥研究,在中國很少有人涉及。在兩年多的研究工作中,博克迪爾發現,硅作為一種工業品廢棄物,用作農作物肥料有許多益處。中國南方土壤普遍缺乏硅肥,而硅肥不僅成本低,還可使甘蔗等作物生產提高15—16%的產量;水稻、甘蔗等作物吸收硅肥的能力比其他作物都強;使用硅肥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植物病蟲害。博克迪爾將他的研究成果寫成論文,陸續在相關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好幾篇。期間,他調查了廣西3市6個縣的甘蔗與水稻種植情況,深入田間掌握了許多科研數據,并對硅肥的施用量和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完成學術論文的同時,博克迪爾不遺余力地向中國同行和農民推薦硅肥。他告訴他們,國外施用硅肥,每公頃可增加200美元的收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重視硅肥的使用,美國甚至把硅作為常規肥料來用。他認為,中國需要研究與發展硅肥。
大衛研究的木豆,是一種兼具經濟和防止水土流失價值的作物。1999年,廣西農科院與國際半干旱熱帶作物研究所達成了引進木豆的合作計劃,木豆被引進廣西種植。經過多年的發展,木豆在廣西的大石山區安了家,面積一度達到7萬多畝。大衛的研究工作是選種育種,選擇最適宜農民種植、能產生最大經濟效益的好種。由于這種作物在廣西種植不多,大衛經常要到田間取樣,觀察各種早、中、晚熟品種的生長情況。為了取得更好的品種,大衛還經常從印度帶回一些好的親本材料,從中進行雜交繁育。中國的同行說,他是下田最多的洋博士后。在合浦,大衛邊搞科研,邊指導農民種植木豆。他說,廣西的農民接受科技的熱情很高,創新意識也很強。比如他告訴農民木豆可以做糧食,做飼料,還可保持水土,農民就很支持他的科研工作。試驗田的工人甚至會問他,木豆的葉子能不能做茶葉?然后跟他要葉子回去做試驗。
庫馬的研究工作是利用SCAR標志篩選耐旱的甘蔗品種,即通過分子育種方法選育甘蔗新品種。來廣西一年,他已經在基因表達方面找到一些東西,研究工作在順利開展,也初見成效。
難忘中國
身處異鄉,洋博士在中國生活有許多需要適應的地方。在融入環境的過程中,他們和中國同行結成了朋友,在收獲了學術和科研成果的同時,在生活中更學到了很多東西。
聰明的大衛來中國沒多長時間,就在同事的幫助下,學會了一口漂亮的普通話。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充滿了興趣,特別是每到節日,他會特別注意觀察中印兩國間不同的節日文化差異。于是,新年、清明節、中秋節,他都跟著中國同事羅瑞紅回家,包餃子,吃粽子、月餅,踏青……中國節日讓他的業余生活豐富了很多,更讓他交了很多中國朋友。
庫馬是個素食主義者。攜全家來中國工作前,他也很擔心飲食、語言方面如何適應的問題。但中國同行的熱情幫助讓他的擔心變成了多余。他把兩個孩子放進了農科院的幼兒園,讓他們和中國的孩子一樣學習、生活。“在印度有18種官方語言,所以交流不僅用嘴,還要用手勢。來這里后,我就像在印度一樣邊說邊打手勢,基本上就能溝通了。”至于讓他擔心的飲食問題,印度有的蔬菜種類中國大多都有,只是做法不同。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后,庫馬的飲食習慣正在逐漸中國化。“我們的食品喜歡添加很多香料,把食物煮得很爛。中國這邊不會添加很多的香料,還強調少鹽少油,新鮮,清淡,這是很健康的飲食。我和我的夫人都很喜歡。”一家人到了中國的節假日就外出旅游,“我們已經去了桂林、大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
在中國工作、生活,博士們說,他們最敬重和佩服的人就是院長李楊瑞。庫馬說,我們有什么問題只要向李院長反映,一定能盡快得到解決。博克迪爾認為,李院長雖然是政府官員,但更是一個科研人員,他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都更像一個科研工作者,這對廣西農科院的科研工作將有很大的益處。
在中國的打工經歷對博士們的影響也許遠不止于此。出站后,博克迪爾收到了南非國家的工作邀請,他認為,在中國的工作經歷,奠定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基礎,今后無論到哪,中國都會是他美好的回憶。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