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德:品牌與商場唇齒相依
在中國服裝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大型百貨商場越來越成為服裝品牌實現高銷售業績的“直通車”。如何處理服裝品牌與百貨商場的關系、實現雙方的優勢共贏,一直是業界關注的話題。近日,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河南省鄭州丹尼斯百貨公司總經理蔡英德。
鄭州丹尼斯百貨1997年11月16日正式開業,是臺灣東裕集團麾下一家集百貨、大賣場、便利店與物流中心等業態為一體的零售事業集團,也是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內選定的兩家臺商百貨零售試點之一,總面積32萬平方米,居河南省同行業之冠,榮獲河南省“優秀外商投資企業”、鄭州市“外商投資企業綜合效益先進單位”等稱號,2002年進入中國零售連鎖百強第72名和單店銷售第24名。2005年營業額突破20億元人民幣,名列河南省百貨零售業第一位。
作為具有多年品牌管理實戰經驗的商場掌門人,蔡英德總經理對服裝品牌代理商、服裝品牌與大型百貨商場的關系等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目前大型百貨商場銷售額50%以上來自于服飾類商品,與百貨商場聯營已成為服飾品牌最主要的銷售渠道。而在我國各種服裝零售業態中,大型百貨商場的服裝零售額約為700億元,占城鎮38%的市場份額,占服裝銷售總量的27%,所以,百貨商場也十分看重服裝服飾類商品。因此說,服裝品牌與百貨商場之間是一種互相依存的緊密關系,離開了任何一方,日子就十分難過。
百貨商場是我國傳統的購物場所,商品品種齊全、質量有樓層結構,像專柜能夠設在什么區域、開在什么位置、與什么品牌相鄰,從而充分體現自己的品牌價值,如此等等,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一般的商場都會實行淘汰制,將銷售情況差的柜臺撤出商場,同時引進一些新的品牌。很多廠家為了商品進入商場,把希望放在走門子托關系上。其實,服裝市場的競爭最終還是要用實力說話,靠品牌來取勝。品牌進商場后業績做得不好,銷量遲遲上不去,就會被列入“黑名單”,同樣會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品牌本身質量過硬,銷售業績高,深受消費者喜愛才是最重要的。
蔡英德總經理認為,在品牌生產商與商場之間,品牌代理商扮演著重要角色。他說,進入品牌時代,品牌企業及其代理商素質不斷提升,如果個別代理商不能順應品牌和市場發展需要,就會被市場淘汰出局。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品牌代理商需要學會從多個方面提高自己的經營水平,增強市場洞察力,強化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這樣才能從同行中脫穎而出。
談到對鄭州乃至河南服裝代理商的看法,蔡總說,品牌代理商可以分三類:干練務實型;中規中矩型;似懂非懂型。干練務實型的代理商,對品牌的認識十分深刻,品牌意識和經營意識強,他們不僅了解所經營的品牌,而且十分了解當地的情況,能夠抓住零售的核心。經營的各個環節,從商品的布局到配送,都有自己的主見,能夠在自己的商品經營鏈條上形成一個合理的“價格帶”;第二類代理商,完全按照廠家的要求去做,做事情也很用心,但缺乏自己的思考和選擇,一個牌子做不成功,就趕快換掉再做一個;那些似懂非懂型的代理商基本上不懂得經營,也不去了解所經營的品牌,以為經營服裝是個暴利行業,覺得有錢就應該可以賺到錢,所以擠進這一行,結果可能做一個牌子做不到半年就遭到淘汰。他認為,鄭州服裝代理商整體情況比較好,其中干練務實型可以占到30%,中規中矩型占60%,似懂非懂型則占10%。就是說,至少有10%的品牌代理商在經營的某些方面有欠缺。在其他一些省轄市,第三類代理商的比例可能達到20%-30%。
蔡總說,運作具有個性的中高端品牌,絕對不是僅僅賣產品那么簡單,不能為了銷售而銷售,而是要在銷售中注入文化含量,這也是考量一個代理商運作高端品牌能力和素質的重要內容,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品牌。因此,品牌代理商必須具有商業細胞,有經營頭腦,還要有敬業精神。比如商品的配比問題,通常情況下,20%的商品創造80%的業績(在鄭州應該是30%和70%),這30%抓好了,就可以賺到錢。但并不是哪個商品賣得多就追加什么,而是要善于做“預判”,否則,如果等到商品旺銷再去追加,那么等貨品到位可能已經滯后,錯過了銷售旺季。做這些事情,要求你有經營細胞,還要能吃苦,了解掌握各種信息,不僅是市場信息,還包括文化的、社會的各種信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