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裝品牌之“三多三少”差距論
如今,女裝品牌到底該何去何從?
近年來中國女裝業飛速發展,產量、產值等多年來保持高速增長,這些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不過高速發展背后也有弊端,如產業的發展方式就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制約中國女裝的發展問題是什么?
中國女裝業現狀如何?
中國女裝品牌到底離國際大牌女裝有多遠?
隨意走進北京一家高檔商場,放眼看去,好的專柜都被國際女裝像CHANEL、GUCCI等占領。對于中國女裝來說,這種現象確實應該引起行業的高度警覺,并引發我們對女裝業一些突出矛盾的關注。
制約中國女裝發展的兩大問題:
中國地域遼闊,風俗各異,對國際流行時尚的接納速度和程度也存在差異:根據特定消費群目標提供定向服務,更需要保持在適度規模,以求產銷平衡;其次,女裝消費者的多樣化、多層次、地域性和由情感支配所帶來的隨意性,也決定了女裝產品的多變性、短周期的特征,這樣同時制約了女裝企業做大的特殊性。
但是,拋開地域差異,一個品牌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地區擁有同一層次的消費者。在這方面,國際女裝品牌深諳其道,來自歐洲的快速時尚品牌H&M與ZARA在北京與上海的成功就是一個例子。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現象,如一些“無區域品牌”女裝開始嶄露頭角:“例外”、“白領”、“哥弟”等都是女裝中的代表。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女裝區域特征依然非常明顯。
制約中國女裝發展的兩大問題:一是家族管理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二是設計上雖然較以前更為重視,但品牌特色風格不明顯,模仿現象仍較嚴重,產品定位趨同現象較為突出,互補性差。
曾經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女裝的一大弊端是盲目的進行版式模仿,而銷售形式到最后無非就演變成了大打價格戰、終端促銷戰。缺乏一個長久的經營思路和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目標,這才是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女裝業現狀:“三多三少”現象值得重視
女裝業一直難以捉摸,變化不定,這令人對企業發展空間和商業流通領域發展前景深感困惑。筆者認為中國女裝行業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值得重視:
三多之一:款式元素多
元素一詞,是近幾年服裝設計界的流行詞語。元素,就是要素。簡而言之,就是設計服裝的構成素材。它往往主宰了服裝的風格走向,由內而外散發出服裝的內涵,是服裝的神韻、靈魂,可以概括為經典、現代、未來等幾大類。
然而這一切在我國服裝業興起之初,是根本談不上的。那時不要說元素了,就是設計也僅僅是口頭上的談資。當年的服裝品位,一看便知屬于哪個穿著層面,因為那時的服裝定位比較清晰。
而近幾年,這一情況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服裝定位顯得不太明顯,有的甚至難以區分、不易歸類,顯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互兼容。
此種現象的產生,歸根結底是服裝業穿著風格的多元化,款式元素明顯增多。這必定會成為女裝界時尚風氣,這勢必會顛覆傳統設計理念,乃至使衣著審美發生漸變。這就是流行多元化和款式元素多元化所造成的,從而使服裝設計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三多之二:內外品牌多 五大因素削弱國內品牌
正如前所說,只要提到某類女裝,人們總能說得出幾個區域性品牌。如今這一現象似乎在漸漸消失,主要表現為:國際品牌女裝紛紛入駐高檔商城;國內許多品牌提升品位、檔次;中小企業傾力打造、加速躋身品牌行業;以往領先性區域品牌著力延伸、分散市場注意力;有些國內品牌“傍名牌”因此不易認讀。正是這五大因素,削弱淡化了國內品牌特性。
因此,要想尋找極具代表性可與國際女裝品牌抗衡的中國本土品牌,一時就顯得比較渺茫了。
三多之三:向往高端多
只要對服裝行業稍有了解,就可發現業界有一種攀高的風氣,特別是女裝企業:言必國際,動則高檔。
殊不知,如此鐘情高端產品,卻忽略了一個常識:商品為誰生產、為誰提供穿著?大家群起而上,都來提升品位、走高端路線,這樣現實嗎?
要知道,在當前市場不規范也不成熟的條件下,任何決策上的偏頗,都會為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光有做高端的熱情不行,它代替不了市場競爭。就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若等到市場完善后,還是憑熱情而為的話,那么,企業蒙受的損失可能會更大。{page_break}
三少之一:個性女裝少
據了解,不少消費者買不到適合自己的女裝。特別是那些中低收入、上了年紀、體型偏胖者,這部分人群也占據了大部分消費市場,她們也是真正的需要者。但當她們有所需求求助于服裝賣場時,卻往往不如人愿。
出現這種現象與女裝企業的年齡設定關系很大:企業大多定位于20—40歲,50歲以上的服裝很少,以致出現市場空缺,所以很多時候她們只好穿40歲左右的服裝,雖美名曰:顯得年輕,但畢竟人過50,又有多少人能穿出這個年齡段的特有氣質?況且心態與年齡、體型,畢竟是三個不同的概念。
只講心態,不講年齡,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屬于精神層面;其實,心態還是因年齡而生的,這是客觀存在。加之中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大大增加,這是個非常龐大的市場。而為這個龐大的群體設計個性化生產她們所需要的個性化服裝,是企業的重大職責,也是彌補市場空缺的必經之路。
三少之二:設計主導少
任何企業都需要重視產品的設計,因為這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可事實上,就女裝企業而言,離這個目標尚有很大距離。常說設計師是服裝的靈魂,是企業的核心,但是,不少企業對這一點并沒有足夠的認識,更沒有視設計師為核心人物,從而使很多從業人員的工作熱情大受影響,阻礙了業務能力的發揮。
在女裝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有些非常有才華的服裝設計師,并不活躍于企業,而是熱衷于高端的策劃和包裝,重在做形象。這些設計師的影響很大,能力很強,如果能夠發揮設計主導性,其實際意義將不可估量。
三少之三:商家品牌少
作為主要流通領域的百貨商場,由于歷史原因,很少有自有品牌,僅在招商、經營上下功夫。作為經銷商來說,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把適合商場定位的產品引入,以求得穩定的營業額,提升業績。至于如何去發展品牌,創建名牌,那似乎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商家作為銷售主渠道,缺乏對市場營銷的引導作用,并無主導商品推向市場。在此情況下,商場的作用就類似于房產商,向供貨方出租柜臺,按月收取租金,或督促入駐者保證業績,否則,不是另換他人,就是補足核定的營業額,這是商場的無奈,也是中國女裝業缺乏自有品牌的無奈。
長此以往,服裝商場的作用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這難免使服裝銷售大打折扣,對于拉動市場消費影響力也很巨大,更別提與國際品牌女裝一拼長短了。因此,服裝商場的作用,將有待于進一步研討。特別是國際女裝品牌的搶灘入駐已成為現實,并大有強化之勢,如何打造自有品牌并增強其競爭力,這是本土女裝企業所不能忽視的。
中國女裝VS國際大牌 差距在哪里?
三多三少現狀,對于中國女裝業來說,只有在學習中成長、成長中不停學習,才能拉小與國際品牌女裝的差距。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但是中國女裝VS國際大牌,差距究竟在哪里?
自我升級 盡早結束初創階段
到目前為止,中國女裝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各企業之間還處于激烈戰術競爭階段,帶有強烈的區域色彩,離軍團式的戰略發展尚有一段距離。雖然,目前行業人士提到中國女裝時,也常把深圳、北京、上海視為三大基地,但這種劃分更多屬于地域意義上的簡單劃分。
據統計,目前中國女裝實現的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其中,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的女裝品牌卻不超過10家。由此可見中國女裝的規模其實還局限于地域上的集群化和產值上的整體強勢。中國女裝只有實現自我升級,才能盡早結束這種初創階段。
提升品牌影響力 領軍行業
在女裝行業,一個企業經營的品牌一般三到五個就涵蓋了幾乎所有年齡的消費層,由此導致單品牌很難做強。因此相當多的企業已經感覺觸摸到了“天花板”,規模與銷售很難實現新的突破。
其實,女裝企業的核心力量來自于企業品牌的影響力。當人們談論一個大牌時,往往只注意了這個品牌而忽略其背后的企業,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認為品牌價值已經建立起來了;當品牌、企業和領導人三者被認為是品牌的不同層面時,品牌就已經具有影響力了;當一個又影響力的品牌與女裝行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時,那么品牌就具備了領軍行業的前提。
中國女裝只有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才能領軍行業,進而與國際大牌分庭抗衡。在目前“三多三少”的現狀下,企業或許真的應該好好沉淀下來,想想自己:離品牌還有多遠?離國際大牌還有多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