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偉:嬌古蘇繡文化的推廣者
有著悠久栽桑養蠶歷史的江南地區孕育了蘇繡。蘇州手工刺繡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針尖上的奇跡,被贊譽為“東方明珠”,列為四大刺繡之首,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傳統藝術品之一。而全手工的蘇繡制品,每一幅都是不可復制、獨一無二的工藝作品。
“由蘇州本地繡娘親自刺繡的,那才叫正宗蘇繡哩。”龔巧繡刺繡四十多年,是嬌古蘇繡最德重技高的繡娘。
細琢磨,這句話隱隱透出幾許蘇州人的自信與驕傲,然而絕非是對外地人的輕視與排斥。越來越多的人被蘇繡的魅力所感染,加入到蘇繡的創作中,自發地傳承國粹蘇繡文化,然之,真正在蘇繡藝術上卓有建樹的,沈壽、顧文霞、姚建萍等享譽世界的蘇繡名家,卻還是地道的蘇州人。
在嬌古蘇繡中,500多名繡娘清一色都是江蘇本地人。作為生長在江南的女子,從7、8歲開始學刺繡,刺繡從謀生的手段,變成融合在她們的血與肉的一種本能。
“蘇繡是一種心靈藝術。”或許這句話才道出蘇繡的真諦。刺繡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一副優秀的刺繡作品,往往需要多人花費幾個月至幾年的時間。嬌古蘇繡的這些繡娘們,把一生都獻給了蘇繡。
沒有人比她們對蘇繡的感情更真、更醇。她們對江南的愛,對中國的愛融化在蘇繡中,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蘇繡作品,因此看到嬌古蘇繡時,除了為繡娘們出神入化的技藝所傾倒,更令人感動的是她們傾注在蘇繡中濃濃的情感。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用這句話來形容蘇繡的處境,恰當至極。蘇繡曾盛極一時,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蘇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打點、戳紗……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余種。
然因蘇繡行業的興旺而招徠的大批假冒、劣質蘇繡生產商,幾乎讓蘇繡面臨滅頂之災。每逢一副高價蘇繡拍賣品面世,便引來無數的商家蜂擁復制,抄襲,蘇繡的獨創與精致性化為泡沫。
經濟的蕭條,更導致10年前大量外貿出口的盛景不復存在,而鎮湖繡品街的一個普通門面房價卻從十萬到了一百多萬,無數的蘇繡作坊頻臨倒閉。近幾年來,工藝美術大師高超的技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真正掌握蘇繡技藝的繡工、工藝師已經越來越少。
嬌古蘇繡清醒的意識到,依然走原來的老路,蘇繡將無以為繼。
一件蘇繡藝術品的完成,遠不止刺繡那么簡單。從設計、勾稿、上繃、勾繃、配線、刺繡到裝裱,這是一群人的接力工作。嬌古蘇繡招納許多蘇繡前輩參與刺繡畫稿設計工作,繡技精湛的繡娘,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制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琳漓盡致。
文化需要傳承,更要市場化的運作,否則文化永遠是小眾的奢侈消費品。在市場萎縮的態勢之下,電子商務已是大勢所趨,傳統工藝品,非傳統渠道拓展模式成為嬌古蘇繡的必然選擇。
嬌古蘇繡入駐姑蘇網上商城、淘寶商城、阿里巴巴國際站等電商,因為采取了廠家直銷的方式,產品價格又大幅低于同類電商,讓蘇繡不再只是王公貴族的專享。嬌古蘇繡銷售火爆,在網絡上掀起一股蘇繡狂潮。
以蘇繡作為“國禮”贈與外賓已經屢見不鮮,在英國隆重紀念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時,中國著名蘇繡女藝術家姚建萍精心創作的作品《英國女王》被白金漢宮正式收藏。
在當下,嬌古蘇繡遠銷海內外100多個國家及3000多座城市,曾為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剛果(金)總統約瑟夫.卡比拉、法國總統薩科奇及夫人布呂尼制作了人物照片刺繡。嬌古蘇繡以其高雅的藝術品味、精致的審美情趣以及不可復制的稀缺性,成為高端藏家夢寐以求的追逐對象和藝術收藏領域的風向標。
曲高則難免和寡,下里巴人則稍顯媚俗。嬌古蘇繡廣泛采用各種題材,既有花鳥動物,又有山水油畫;實用功能與收藏價值兼具,具有適合家居、休閑會所的屏風、壁畫等掛飾、擺件,又有獨具投資收藏價值的傳世名作;或賦予閑適的生活氣息,或帶有富貴榮華的不凡格調,雅俗共賞。
嬌古蘇繡在員工培訓與品牌推廣上向來不吝重金,他堅持每年撥出專項資金,用于將員工送往上海、北京等地系統培訓,以及在各大媒體進行推廣。嬌古蘇繡公司總經理張奇偉認為做蘇繡,更多是為了文化的傳承:“我們的夢想是通過嬌古蘇繡,讓中國文化瑰寶蘇繡文化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
“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這或許不只是張奇偉的夢想,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