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時裝設計師——呂越
呂越在一次關于此次展覽的訪談中,講述了將“時裝藝術”引入中國,融入教學的過程,以及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歷,“感謝我的學生們跟著我一起在時裝藝術中的努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我最大的希望。”呂越表示。
Q:作為將“時裝藝術”引進中國的第一人,什么動力讓你十年來一直致力于“時裝藝術國際展”以及中央美術學院時裝學科建立?
A:回首十年,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兩項主要工作上:第一個就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時裝專業(yè)的建立。在時裝專業(yè)創(chuàng)辦初期,為了能快速建立成熟的教學體系,我親自上了很多課程,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修正授課方法,這是一項非常龐雜的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對于時裝藝術的研究。早在1996年,我做職業(yè)設計師時,有很多機會在國外看秀,那時的歐洲并沒有像美國的Art to wear一樣將設計和藝術嚴格的界定出來,而是將藝術帶入服裝的設計中,這與中國設計師的理念有很大不同,帶著疑惑我重新思考藝術與設計的限定,開始嘗試用新的思維角度去詮釋作品。
在這期間我嘗試創(chuàng)作作品,將“以繩為料”的內容加入課程。直到2005年,遇到韓國的琴基淑老師后,了解到韓國時裝藝術已經有了十年時間的發(fā)展,我們決定借鑒韓國的成熟經驗一起探討研究,并把時裝藝術方向作為我們一起授課的內容。
在這十年中我得到很多的支持和幫助,時裝藝術家琴基淑老師、理論評論家許平老師、北京服裝紡織行業(yè)協(xié)會的前會長常青女士,還有那些參展的藝術家們,以及在這期間給了我鼓勵和支持的前輩們,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實驗有了成果。
Q:在與久畫廊合作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間?
A:這是我第二次和久畫廊合作。第一次是剛剛結束的中韓交流展,也是中央美院時裝專業(yè)和韓國弘益大學第三次合作的交流展。今年中央美院時裝專業(yè)聘請韓國教師為學生開展時裝藝術思維訓練課程,并以時裝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程結束時匯集了韓國弘益大學的博士生與國內兄弟院校年輕的教師們以及我的研究生們一同在久畫廊展出了作品。
Q:你覺得藝術家和老師兩種角色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A:中央美院的大部分老師都既是藝術家又是老師。他們一面做創(chuàng)作實踐,一面把實踐中的體會和成果帶到課堂,師生受益。我認為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
藝術家和設計師這兩個身份比起藝術家和教師來說,可能相悖的地方更多一些。對于服裝設計師來說,如果同時能具有藝術家的思維,在做設計的時候就多了一個思維的入口,這對設計十分有幫助,我自己很享受這樣的角色轉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