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其格:對傳統刺繡的創新 留住歷史的印記
斯其格為香港小朋友繡制的蒙古袍
斯其格 1950年出生于阿魯科爾沁旗一個傳統的蒙古族刺繡家庭。她是阿魯科爾沁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事蒙古族手工服飾、毛皮制品、帽靴等刺繡制作61年,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2003年,榮獲中國首屆蒙古族服飾展金獎。2005年,榮獲首屆內蒙古民族民間工藝博覽會銀獎。
如今已有61年繡齡的斯其格盡管已經落下了腰間盤突出、眼花的毛病,但仍然癡迷刺繡,每天都要繡上四五個小時,她說:“直到舉不動針的那天才會停止刺繡。”斯其格是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族刺繡的傳承人,今年3月底,斯其格在內蒙古農業大學參加了蒙古族刺繡培訓班,與來自全區各地的其他59位蒙古族刺繡傳承人一起交流刺繡技藝。
課間休息期間,記者在內蒙古農業大學的休息室里見到了斯其格,她目光炯炯有神,正坐在床上穿針引線,手指靈活地上下翻飛,花繃上繡的蝴蝶像要立刻飛起來似的。
對傳統刺繡的創新
斯其格1950年出生于阿魯科爾沁旗一個傳統的蒙古族刺繡家庭,奶奶、媽媽、姑姑都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耳濡目染之下,斯其格6歲起就自己拿起針線開始了一些簡單的縫補,補襪子、納鞋墊、補靴子,慢慢地這些基礎的針線活為她練就了一手好手藝。
空閑的時候,斯其格喜歡畫畫,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家里沒有專門的本子供她畫畫,她便找來爸爸抽完煙的煙盒,在煙盒的背面臨摹盤子上好看的花紋、臨摹洗臉盆上活靈活現的魚兒。10歲的時候,她開始跟著媽媽學繡花,對于擅長繪畫的斯其格來說,繡花根本不是什么難事。
斯其格是個閑不住的人,自己家的繡活做完了,她就免費幫著鄰居家繡,一時間,來找她幫忙刺繡的人絡繹不絕,她的活兒也越來越多,斯其格就像上了發條一樣,沉浸在自己的刺繡世界里,鄰居來家做客她都沒有發覺,直到別人調侃她:“你是不是酒精中毒了!”斯其格才靦腆地笑了。
斯其格的刺繡技藝越來越熟練,也促使她開始琢磨自己刺繡作品的構圖和配色方案。“別人一般不敢把紅色和綠色搭配在一起,我反而故意把這兩種顏色搭配在一起,我覺得特別艷麗。”斯其格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方圓幾十里的人們都趕不上她繡得快、繡得好、繡得艷,繡得燦若云霞,繡得讓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觸摸那方寸間的花草魚蟲。
16歲那年,斯其格醞釀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傳統刺繡樣式和內容上創新。她不再滿足于繡那些已經畫在紙上的樣式和花紋,她要繡活的東西!她開始觀察蝴蝶、山草、野花的神態,默默地記在心里,再把它們繡到自己的布料上,縫制成20套帶有斯其格獨特風格的蒙古袍,當地的牧民像贊揚勇敢的騎手一樣夸獎她。斯其格的努力,媽媽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她給予了女兒最大的肯定和支持,這培養了斯其格不斷創新的性格,直到現在,斯其格仍然喜歡不斷突破傳統的刺繡方式。“我把一種花的各個神態都繡過之后,就不會再繡這種花了,我會尋找新的繡法和樣式。”斯其格說。

一針一線寄深情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斯其格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內心的喜悅:她縫制出兩套精致的童裝蒙古袍,通過郵局鄭重地寄往了香港。
{page_break}斯其格告訴記者:“別人慶祝香港回歸,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寫詩,有的作畫,這些我都不會,我做針線活兒還行。所以特地趕制了兩套蒙古袍,送給香港兒童,表達我對香港回歸的祝賀。”她認真地到商店精心選購了布料,一件是湖藍色,一件是大紅色,藍色代表和平,紅色則代表喜悅和熱烈。心靈手巧的斯其格把自己所有的“絕活兒”都用在了這兩套蒙古袍上,金邊、銀線,盡管此時的斯其格已年近半百,但她一針一線都一絲不茍,毫不含糊,若在平時,做兩套普通的蒙古袍,她只需3天多時間,然而這次她精心縫制了一個多月。她從赤峰市蒙古族小學請來兩名小模特穿上蒙古袍拍了照片后,將蒙古袍連同潔白的哈達一起寄給了香港兒童。她向記者展示了這張照片,她說,兒童代表未來,她希望香港的未來更美好。
斯其格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是6月18日。那天她頂著小雨去郵局寄袍子,回到家就感冒了,不停地咳嗽。
斯其格的兒子阿魯斯告訴記者,香港回歸的當天,他們一家人圍坐在駝色的地毯上看電視直播,斯其格不止一次地念叨,不知道香港兒童收到袍子沒有?阿魯斯很理解母親的心情,安慰她說:“香港的郵政業那么發達,孩子們肯定能收到蒙古袍。”
留住歷史的印記
阿魯科爾沁旗一些蒙古族家庭有一個傳統:姑娘出嫁前要學習刺繡技藝,作為阿魯科爾沁旗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斯其格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傳承蒙古族刺繡的重任。
對于每一位準新娘,斯其格的角色不僅僅是傾囊相授的老師,還是包吃包住的額吉。不管一周還是半個月,不管誰找上門來,“一根筋”的斯其格都是毫不猶豫就答應傳授技藝,并邀請準新娘與她生活在一起,隨時切磋技藝。在斯其格看來,教更多的人學會蒙古族刺繡是她的責任和義務。
2008年的一天,斯其格看到自己的孩子們在閱讀詩集,她想,那些優美的句子通過一本詩集就能夠流傳于世,那么蒙古族服飾為什么不能?
一個大膽的夢想在斯其格腦海里誕生了——把蒙古族服飾做成一部“詩集”來展出。她熱愛蒙古族精美的服飾,希望用烙在心靈里的色彩,留住歷史的印記,用閉上眼就可以觸摸到的絲線,保護蒙古族刺繡。
于是,斯其格開始收集并制作上世紀60、70、80年代最流行的蒙古族首飾、服飾,這其中有自己家的長輩穿過、用過的舊物件,也有斯其格專程去河北、山西、陜西等地淘來的舊貨。她利用2001年至2005年開門市攢下來的積蓄,幾乎跑遍了臨近的省市。
斯其格走得最遠的一次是2013年坐火車去陜西的一個村莊趕集,她聽說附近一個村莊的大娘保留著她需要的布料,一連跑了兩次,卻無功而返。這一趟,花了她半個月的時間。斯其格的“尋舊之旅”多半是像這次一樣空手而歸,不過,她并不氣餒,最近她計劃去云南、貴州等蒙古族聚居的其他省區,收集蒙古族服飾和傳統刺繡工藝。
目前,斯其格收集和制作的蒙古族首飾、服飾已有500多件,這些傳統服飾和斯其格的繡樣手繪稿一起,成為斯其格壓箱底的寶貝,她期待哪一天時機成熟了,給自己的“詩集”辦一個展覽,再給自己的手繪稿出一本書。“做完這些,我就滿足了!”說到這,斯其格眼睛都亮了。 今年,斯其格提交了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格的申請,并以家鄉的名字達魯哈命名,創建了自己的工藝品牌。如今,刺繡已經成為最時尚的潮流元素之一,傳統的蒙古族刺繡也重新煥發了生機,斯其格留住的,不僅僅是歷史的印記,更是時裝潮流的基礎技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