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新十年目標靠近
7月初,中共中央、會議明確提出,對西部地區屬于國家鼓勵類產業的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煤炭、原油、天然氣等資源稅由從量征收改為從價征收。同時,扎實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等經濟區發展,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州、西寧、格爾木,陜甘寧等經濟區發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
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任務,事關各族群眾福祉,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今后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
其中,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和市場機制兩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強西部大開發活力;鼓勵和支持西部地區在改革中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支持西部地區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紡織業的結構調整有更大的促進意義。
筆者認為,紡織服裝產業近年來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驅動下,已經在西部開發中行動起來。隨著沿海地區原料、人工、能源、土地資源日漸緊張以及當地環境要求的逐步提高,近10年來紡織服裝產業有相當一部分規模已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轉移,有不少企業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是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以服裝業為例,中國服裝協會發布的2009《中國服裝產業轉移工作報告》顯示:法派集團已投資25億元在四川簡陽打造“中國西部服裝產業園”;高邦集團在四川興建新工廠,實現品牌在四川的本地化生產,并輻射整個西部地區;以純集團在成都成立分公司,實現本地化運作……據反映,后續服務和落實是眾多服飾企業在轉移過程中提得最多的問題。有的園區甚至打出了“只要過來一切都好商量”的口號,承諾向入駐企業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但承諾能否最終兌現,產業政策能否持續穩定,公共服務能否及時跟上,知識產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等往往令轉移企業心存疑慮。
對產業轉移的現狀,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曾給過中肯的評價:“如果說前一階段東南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探索更多是屬于自發、獨立的企業行為,那么今天的產業轉移則是在政府宏觀戰略布局下,由政府引導規劃,企業積極參與的整體行為。因此,資金技術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逐步替代現有傳統制造業,是東南沿海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
筆者認為,新政的推行為這種“必然選擇”加上一重保險,從稅收等方面大力支持轉移企業的生產經營。在此次中央推出西部大開發新十年政策的大好形勢下,如何捕捉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新商機,如何在這場歷史大遷徙中真正實現東南沿海與中西部地區雙贏,是擺在企業與行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