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解三國:蜀漢集團覆滅原因(一)
蜀漢集團的成功猶如曇花一現(xiàn),積累時間是漫長的,繁榮是一閃即逝的,衰退是迅速的,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蜀漢集團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迅速地由繁盛走向衰落和覆滅?這里面既包含了蜀漢集團從萌芽時就埋藏的隱患,也包括蜀漢集團在白帝托孤后的重大戰(zhàn)略失誤。
1、劉關張鐵三角的存在,阻礙了人才的進一步的融合與應用
在劉備集團時期,桃園結義的鐵三角關系確實起到了加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關羽、張飛忠心追隨,如三人失散后,關羽為投兄長,不惜放棄曹操的優(yōu)厚待遇,過五關斬六將,千里相投,桃園結義所取得的保存實力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隨著劉備集團的擴張,這種小圈子文化的弊端便日益明顯。小圈子文化具有嚴密的封閉性和排外性,嚴重阻礙了新的人才的融合和應用。
諸葛亮不可謂不聰明,但他至鐵三角瓦解也沒融入進這個小圈子。劉備請得諸葛亮出山,“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勢”,這與劉關張?zhí)覉@結義時的情況是驚人的相似,但關張二人始終是無法接受諸葛亮融入其中。劉備三顧茅廬,張飛和關羽的態(tài)度很不耐煩,尤其是張飛。一顧茅廬不得便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二顧茅廬時便道,“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不得諸葛亮后又曰“風雪甚緊,不如早歸”;三顧茅廬前便道“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將來”,很顯然是不想諸葛亮攪亂桃園結義的均衡。“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而人不悅”,夏侯敦引兵十萬殺奔新野,張飛謂關羽曰,“可著孔明前去迎敵便了”。劉備召關張二人入,問如何退敵,張飛便反問“哥哥何不使‘水’去?”。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無法得到關張二人的接納。火燒新野后,“關、張下馬拜伏于車前”,隨即把諸葛亮捧上了神的高度,這就更使諸葛亮脫離在鐵三角之外。諸葛亮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這種內耗上,極大地阻礙了自身才能的發(fā)揮。
趙云也是較早追隨劉備的虎將之一,劉備對趙云的喜愛和欣賞也是有目共睹的,“玄德與趙云分別,執(zhí)手垂淚,不忍相離。云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灑淚而別。”,“趙云辭去,玄德執(zhí)手揮淚而別”。公孫瓚兵敗身死,劉備離開袁紹以后,二人再次相見,“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涂地,無恨矣。’”。
趙云跟隨劉備以后,除了領軍破敵,行將軍職責,還擔負著劉備的警衛(wèi)工作,保護劉備以及家小的安全。在當陽長坂坡一戰(zhàn)中,趙云孤身一人,行走于百萬軍中,單騎救主;留守荊州,單身截江奪阿斗。撇開趙云卓越的戰(zhàn)功不說,單單兩次三番救了后主劉禪的性命,就可以說趙云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劉備得了西川后,對趙云就再沒重用了。在劉備初入成都,大賞手下時,關羽為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征虜將軍、新亭侯,盡管趙云數(shù)次出生入死,功勞決不低于關羽、張飛,但因他們二人是劉備的結拜兄弟,趙云無法與之相比,只被封為鎮(zhèn)遠將軍,沒有封侯。
小圈子文化不能有效地管理大集團,不能凡事從全局利益出發(fā)。蜀漢集團因為劉關張三人小集團的存在,內耗加大,增大了管理成本,阻礙了新人才的提拔和應用,是導致后期蜀漢集團人才匱乏的一個重要原因。{page_break}
2、高層領導眼光短淺,小圈子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是蜀漢衰敗的重要原因
蜀漢集團的高層領導其實就是指劉關張三人而已,即使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但諸葛亮始終被排斥在三人集團之外。
劉備作為蜀漢集團的最高領導人,遠不具備一代梟雄所應有的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遠大的戰(zhàn)略眼光。縱觀《三國演義》,劉備留給人的印象始終是懦弱的仁義,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遲緩駑鈍的思維,是三國中最失敗的最高領導人。
徐州、荊州、益州皆戰(zhàn)略要地,且在當時的情況下對劉備來說皆唾手可得,但劉備一味地囁嚅著“取之不義”“非仁義之事也”“吾寧死,不忍做負義之事”,雖有稱霸天下的野心,卻無一代梟雄所具有的英明果斷。結果在日后的發(fā)展中,劉備連根據(jù)地都沒有,要么是凄涼地寄人籬下,要么是惶惶如喪家之犬。得諸葛亮后,又不得不花費更大的代價去實現(xiàn)隆中對中設定的戰(zhàn)略目標,增加了蜀漢集團建立的成本。
劉備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也引起關張二人的不滿。張飛欲殺董卓,劉備制止,結果日后董卓作亂,張飛曰,“當時若容我殺了此賊,免有今日之事”。曹操在天子面前僭禮,關羽怒欲斬之,“玄德見了,慌忙搖手送目,關羽見兄如此,便不敢動”,誠如劉備所說,“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周回擁侍”與其說考慮周密,還不如說他膽小怕事,重點是放在“吾弟若逞一時之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關羽道,“今日不殺此賊,后必為禍”。
蜀漢集團的迅速衰敗,實乃劉備一手造成,導火索是狂傲自大的關羽被殺。劉備把小團體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在孫權遣使求和,縛還降將的情況下,依舊全力攻吳。此時蜀漢正處于人才青黃不接之時,張飛為部下所殺,諸葛亮留守西蜀,趙云留守江州,龐統(tǒng)、法正已亡,劉備出征時既無卓越某臣,也無知名宿將,結果在夷陵之戰(zhàn)中,被陸遜火燒八百里聯(lián)營,蜀漢從此一蹶不振,迅速走上了衰敗的道路。
關羽作為高層領導,其最大的缺點便是狂傲驕橫,這也是他導致自身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三國演義》對關羽的狂傲描寫地可謂入木三分,斬顏良時,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能讓大兵法家曹操做如此評價,可見顏良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關羽卻道,“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曹操評價顏良,“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羽對曹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關羽的狂妄自大和輕敵之心令人不齒。關羽斬顏良,勝得并不怎么光彩,顏良“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雖說戰(zhàn)場上都是出其不意,但關羽此次斬殺,實有偷襲之嫌。斬文丑也勝之不武,在張遼、徐晃已和文丑廝殺多時的情況下才撿了便宜。馬超投靠蜀漢之后,自大的關羽竟置荊州大業(yè)于不顧,欲入川與馬超比試高低。作為高層領導人,如此意氣用事,為了一個虛名,置國家利益于腦后,蜀漢如何不敗?這種嚴重的瀆職行為非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諸葛亮還得用“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并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來安撫關羽,讓其更加驕橫。可憐把曹操追得棄袍割須的馬超,竟然成了黥布、彭越之流。在聯(lián)吳抗曹的大局之下,關羽不為大局考慮,在曹操遣使與東吳結盟,欲圖荊州之際,孫權尚要派諸葛瑾示好蜀漢,欲以婚姻加強結盟,并明確“云長肯許,即與云長計議共破曹操;若云長不肯,然后助曹取荊州”。在國家危急關頭,結果關羽口出狂言,“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結果東吳終于下定決心與曹操聯(lián)手,共圖荊州。關羽低下的個人修養(yǎng)暴露無疑,驕橫自大的最終的結果就是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張飛是典型的狂躁暴怒的武夫形象,他不失為一員勇將,但不具備做高層領導的能力。作為領導者來說,張飛是極其失敗的。劉備對張飛的評價是,“一者酒后剛強,鞭韃士卒;二者做事輕易,不從人諫”。《三國演義》中多次提到張飛酒后鞭笞士卒,試想有這樣不顧下屬死活的領導者存在,將士如何肯用命為國奮戰(zhàn)?張飛酒后誤事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失徐州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對剛剛取得立足之地的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也幸好張飛有劉備這樣的領導,遇到曹操的話,早就不知道被砍多少回頭了。張飛為自己的暴怒付出了沉重代價,酒后鞭笞范疆、張達,終于被這兩個無名末將刺殺,死得比關羽還要窩囊。
做任何事情都會犯錯誤,管理也不例外。高層領導在管理中所暴露出來的錯誤往往影響全局,如果能及時調整,尚可挽救大局,否則全盤皆輸。蜀漢高層領導面對錯誤,執(zhí)迷不悟,違背了當初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于是蜀漢的繁榮猶如曇花一現(xiàn),迅速走向衰亡。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