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新政取消兩項“超國民待遇”
國務院一紙公文出臺稅費“超國民待遇”畫上了句點。下個月起,外資企業的月度財務報表上將出現兩個新的科目: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稅。隨著這最后兩項“內外有別”的稅費征收統一化,中國境內所有內外資企業全部稅制都已實現“大一統”。
選擇“十一五”即將收官的時點搭建“大同”舞臺,自然蘊含著“十二五”宏大架構的深長意味。而業內人士同時指出,取消稅賦差別待遇后,部分行業內的外資企業仍銜著政策傾斜的“金湯匙”,建議國家對此進行全面摸底和理清。
“兩稅”影響微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近6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超過了1萬億美元,投資額的龐大已讓中國連續17年登頂發展中國家之最。而如今卸下了稅費優惠,必須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外企還會否對中國的投資環境“我心依舊”?
“城建稅、教育附加稅的加征并不會對外企利潤造成太大影響,因為這兩個都是‘小稅’,涉及金額很少。 ”畢馬威一位稅務顧問對記者分析稱,“外資2007年經歷了所得稅統一,之后又是‘兩免三減半’政策的淡出,影響都要大得多,但在中國的投資并沒出現明顯萎縮。 ”據他介紹,內外稅率統一前,外企實際稅負只有11%,與內資企業相比不足一半,統一后加征到25%。
據悉,目前我國對內資企業征收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以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實際繳納稅額為計征依據,城建稅據納稅人所在地為市區、縣城 (鎮)和其他地區,分別按照7%、5%、1%三檔稅率征收,教育費附加則統一按3%的比率征收。
經濟發展“不差錢”
盡管影響甚微,國家還是于年底前宣布對外資加征“兩稅”,其表態作用顯然大于實際作用。多位專家都解讀認為,這明確釋放了中國已經走出改革開放初期資本短缺時代的信號。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面臨資本和外匯的雙重缺口,對外資存在巨大需求,地方政府又掀起招商引資潮,助長了外資極度寬松的經濟環境。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宏觀組首席研究員劉金賀表示。
而資本、外匯的短缺已是明日黃花。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字顯示,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已達到26483億美元的天量,同期日本的外匯儲備只有10317億美元。記者了解到,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就以每年一千多億美元以上的規模增加,緊接著更以每年兩千多、四千多億的規模恣意攀升,“差錢”的問題徹底扭轉為“愁消化”。
“現在開放初期中國資本短缺的局面不再,無形中削弱了政府引資的動力,過多的外匯儲備正逐步變成政府的某種負擔。 ”劉金賀表示。有分析人士更對記者坦言,由于中國外匯管理體制上的結構性缺陷,央行成了接納外匯巨流的唯一“池子”,所以外匯的過多盤踞不僅使之成為與全世界對賭的唯一莊家,也形成通貨膨脹的背后推力。
助力產業結構調整
而選擇在叩響“十二五”前一個月的時點果斷出手,也有為“十二五”鋪墊新氣象的意圖。“‘十二五’規劃講得很清楚,調整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個支點,平等賦稅是對市場機制的完善,反映了‘十二五’的基本思想。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表示,“十二五”的主導思想之一就是加快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事實上,中國在借助外資直接投資成為世界級的制造大國時,確實沒有依靠“以市場換技術”的引資策略成為制造強國,而是成為了歐美、日本等國的制造“后廠”,形成了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
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張宏偉解釋道,“內外有別”稅費制度的終結成為國家借以調整產業結構的杠桿。 “國家取消稅優政策,對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外企會有較大影響,這些企業對土地成本、稅費政策更敏感。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高級顧問劉大偉也認為,“新政”可以抑制一些科技含量低的外商投資,吸引高新技術產業的外資進入中國。源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企業希望更“公平”
內外稅賦的平等翻過了中國經濟新的一頁,但記者從一些企業處也聽到了持續高漲的呼聲:稅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那么其它政策支持呢?“在醫藥行業,外資企業還享受著從自主定價、招標優惠、市場準入到寬松的監管核查和進口注冊等一系列其它超國民待遇。”山東元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革坦言。據不完全統計,由于自主定價,外資藥均價相當于國產藥的1311%。
記者還從外管局一位資深人士處了解到,外企享有的超國民待遇還有很多。 “外資在借用外債、享受境外擔保等外匯管理方面都擁有不同于內資企業的特殊政策,比如在實際業務中,對內資企業借用外債審核多數投否決票,外企則可以在核定范圍內自主借債。 ”據她介紹,目前外資企業還可以享有進出口經營權和免領進口許可證的權利,內資企業辦理起來手續相當復雜。
更令企業擔憂的是,地方政府在拋出“橄欖枝”時存在隱性傾斜。“為了政績考量,有些地方政府對其掌握‘生殺大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給予外企特殊優惠,或為外企貸款提供貼息和專項經費。”一家中資企業財務經理告訴記者,此外還包括提供一系列土地“潛規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