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不滿的四類財會新人
伴著寒冬,2011年高校應屆畢業生這支求職大軍正在涌向社會。
應屆生求職網消息稱,目前財務會計依然排在熱門專業前列。然而,《中國會計報》記者從各方了解到的情況是,部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表現讓用人單位不盡滿意。求賢若渴的用人單位到底不滿意什么?到底需要什么?它們的苦惱和抱怨或許能讓即將步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有所借鑒。
缺乏鉆研精神最致命
一家央企因品牌擴張近幾年發展迅速,亟需大量會計人才。然而,往年從各重點高校招聘的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的表現讓財務部門負責人很難說出一個“好”字。其中最讓這位負責人耿耿于懷的一個原因是,新近畢業的部分大學生缺乏鉆研精神。
央企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更注重學生的培養潛質,招聘重點大學畢業生是其最起碼的要求。李成(化名)在一家經營快速消費品的央企擔任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除了財務管理工作外,還負責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按照慣例,企業每年均從重點大學招聘應屆畢業生,但是幾年下來,李成發現這些畢業生在崗位勝任能力方面沒有太多提升,有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甚至不熟悉《企業會計準則》,稅收制度相關知識也沒有掌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實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在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時候,更看重的是其定性、耐性和可塑性,專業僅作為參考,至于經驗,更不是重點考慮要素。因為,用人單位都清楚應屆畢業生從學校跨入職場后,面臨的將是一個不斷學習、提升的過程,而且他們只有不斷提升,才有利于企業人才隊伍的進步。
但是,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它需要一種對專業的鉆研精神。然而,這正是現在的大學生所缺乏的。對這點有深切感受的不僅是用人單位,還包括跟學生有密切接觸的大學老師。“不少學生因為追求生活質量或者貪圖享樂,無法沉下心來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多是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來對待工作。”一位高校會計專業老師談到這些不禁搖頭。
沒有應變能力只能被淘汰
“我最不能接受的一種行為是:遇到問題解決不了,之后不反映不匯報,直到出了問題才讓領導知道。
這是浪費公司和個人時間的行為。
如果遇到這樣的員工,我們只有將其辭退。”深圳某房地產民營企業財務經理陳云峰說得直截了當,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缺乏應變能力的表現。
一般來講,應屆畢業生進入企業后都會被安排在一些工作簡單的崗位,因為復雜的崗位都要求有工作經驗。所以,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陳云峰尤其強調其應變能力。
在具體的實務工作中,這種應變能力應表現在處理問題時的獨立性、條理性、靈活性。“比如把和供應商的陳年舊賬整理得有條有理、有憑有據,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
當碰到蠻橫無理的客戶時,能夠主動解決問題。這些都是和個人的工作方式方法有關的。”陳云峰說。{page_break}
這一切讓最近積攢了很多面試經歷的史婷婷深有感觸。她是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研究生,明年畢業,目前正在找工作。她發現,很多企業有著自己選拔人才的標準,但是不少企業會設置不同的場景,或者提出一個實際的例子,通過讓應聘者說出解決方法來測試其應變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抗壓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端正工作態度是最低標準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業財務部門負責人在談到新入職的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時說:“我對新人最不滿意的就是:很多東西要從基礎知識教起,包括發郵件要寫標題。”這位負責人把員工的這種表現理解為工作態度不端正,缺乏最起碼的工作責任心,這一點對財務人員來說是最低標準,如果沒做好,最終可能釀成大錯。至于新人為什么工作態度不端正,記者了解到有好幾種情況。
“孫老師,您給我派點活干吧,工作實在太清閑,這樣下去專業就費了。”這是一位畢業不久的會計專業研究生找到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副院長孫光國說的一句話。不少高校老師都反映企業存在“人才高消費”的問題,明明本科生就能勝任的職位,用人單位偏偏只招研究生,而研究生上任后,發現干的活實在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久而久之,工作態度可能就發生了改變。
“人才高消費”在短期內很難解決,但是,如果工作態度不端正,可能影響的就是新人整個職業生涯。不過,這只是工作態度不端正的原因之一。
不少剛入職的會計人員反映,企業需要的是能夠接受民工一樣待遇,但是有白領一樣智慧的員工,“因為你是個小會計。”尤其是那些有宏圖大志的高校會計畢業生,因為剛到企業工作都要從基層干起,往往心態擺不正。對此,用人單位的思路是,只有在基層崗位上鍛煉過的人,才能更加理解整個企業運行的方式,這對財務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
對信息化技術掌握不到位影響成長
隨著會計信息化工作不斷向前推進,企業十分強調前來求職的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的信息化能力。
但是,企業反映目前高校學生缺乏信息化系統知識。
在這一點上,會計專業學生和用人單位在認識上相差甚遠。企業所需要的信息化能力已經不再停留在錄入數字這種簡單技術層面,員工還要懂得如何根據企業的需要自行設置一套模板,編制取數工具以從數據庫中取出相關數據,然后生成一份財務報告。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可能單獨聘請信息技術人員來完成財務報表取數工作,最終操作者還應該是財務人員。
對于這樣的要求,一位在校會計專業研究生不屑一顧,他認為作為一名財務人員,最核心的能力是分析財務數據,而不是去做這些純技術方面的工作。
另外,李成反映,有的應屆畢業生來到企業后,每天都在錄入數據,卻并不知道這些數據是怎么來的,例如在生產過程中,如何制定工藝路線,如何測算產能,如何在危機時刻調度人員,如何實施物控管理、采購管理,如何收發物料,如何計算各個車間主管的績效工資等。
面對這種理論和實踐的脫節,李成比較贊成高校推出的“雙導師制”,即學生在學校有一位專業理論方面的指導老師,同時在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或者會計師事務所等實務界有一位實務操作方面的導師,這樣有助于學生提前將理論和實務相結合。不過,從目前來看,“雙導師制”還僅限于研究生階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