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譽:如何玩轉價值魔方?
無論是2000年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世紀并購”案,還是2004年聯想收購IBM的全球PC業務,亦或是曾被炒得沸沸揚揚、終于塵埃落定的吉利沃爾沃并購案,維持商譽仿佛永遠是企業并購后的一場惡戰。
巨額商譽:超額利潤率還是沉重負擔
“商譽是并購企業和被并購企業的一種博弈,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中國聯通(600050,股吧)廣西分公司財務部總經理楊軍指出。
商譽價值的確定往往是在交易雙方達成并購價格后,以并購價格減去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因此,并購的時機、市場環境、談判雙方對并購的意愿等很多條件都成為左右并購價格的不確定性因素。而且,隨著全球巨型企業的誕生和世界市場進一步的融合,大型并購案屢見不鮮,并購價格中商譽所占比例也越來越高,甚至在有些并購案中,商譽的價值已占并購價格的90%以上。
巨額商譽的產生,對企業不僅意味著未來超額的利潤率,同時,也有可能成為企業并購后的一個沉重負擔。
按照我國新會計準則的規定,在并購后每年年終需對確認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并且商譽減值一經確認,不得在以后會計期間轉回。
“商譽的價值更多反映的是并購那個時點的商譽,而資產價值變化很快,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和行業狀況,有可能在收購后變化很大。因此,商譽的價值可能在并購后一年就出現大幅減值。”立信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吳壽元表示。
對此,財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博士洪金明表示,目前,我國在對商譽的減值計提上也存在著某些不確定性,這主要是由于商譽不能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合產生現金流量,在進行減值測試時,通常是建立在資產組或者資產組合的基礎上進行,而相關資產組或者資產組合的確認直接影響著商譽減值損失的計算結果。
新準則限制了商譽的盈余管理功能
我國新準則對商譽的規定,更便于操作。不僅如此,很多研究都 發現,新準則對商譽的規定,從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
資產減值計提的目的通常有兩個:降低資產未來收益和調節利潤。前者認為計提資產減值是未來盈利能力的下降,其目的是擠掉資產的水分,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后者則認為資產減值準則賦予了管理者政策選擇空間,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對此,洪金明通過統計分析發現,新準則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有效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
但是,“資產減值會計政策賦予了企業更多的職業判斷空間,比如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資產組的認定分析等。這導致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主觀性太強、隨意性過大等問題,加之未來現金流量難以預測、折現率難以選擇、可變現凈值和可收回金額計算的復雜性等,在商譽計提的比例上,企業仍然握有主動權。”洪金明說。
“商譽的準確估值對投資者的影響是很大的,通過會計準則進一步提高商譽減值計提的可操作性,增加對商譽減值計提程序與減值測試方法的披露,對利益相關者更詳細真實地獲悉企業對減值準備計提工作的完備程序、提取比例與金額是否合適是非常必要的。”洪金明認為。
商譽更需高質量審計機構
業內專家指出,對企業商譽計提減值更需要高質量的審計機構。
“在會計準則出臺之前,我國很少有企業會去對商譽計提減值。新準則出臺后,商譽計提減值的規定更具操作性,少數公司開始在報表中披露這項內容。而外部審計力量的存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商譽計提和管理具有監督和促進作用。”楊軍表示。
洪金明也發現,實務中,越是管理嚴格、利潤高的企業越傾向于多計提減值,也更傾向于選擇高質量的審計師。而具有盈余管理動機的企業,往往存在著少計提的動機以增加利潤,也就缺乏聘請高質量審計師的積極性。
吳壽元表示,注冊會計師通常會將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放在第一位。很多企業或事務所對商譽的確認、計量或減值計提做得不是很好,原因在于沒有追本溯源地去分析商譽產生的基礎條件,包括經濟、技術、產品、市場等等,如果條件變化了,就應該對商譽的價值做出調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