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絡,大學生不會交際?
網上侃侃而談,網下沉默寡言
升入大二后,北京某高校學生小周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愿在眾人面前開口講話了。“感覺在大家面前講話很累,也懶得去參加校園活動,總覺得那些活動很無聊。”小周說。
但同時,網絡社交空間中的小周,卻是另一種表現。在人人網、微博、微信等社交空間中,他與別人頻繁互動,經常就一些話題聊得熱火朝天。小周說,自己在現實和虛擬世界中,完全是兩個人,一個內向,一個外向。記者調查發現,像小周這樣呈線上線下“分裂”狀態的大學生,不在少數。
現實交際太累,沉迷網絡社交
早在進入大學以前,小周就是各類網絡社交工具的忠實用戶。只不過高中學業緊張,他只能忙里偷閑刷微博、聊微信。考上大學后,空閑時間一下多了很多,也沒有了老師和父母的管制,小周開始在網絡上花去大把的時間,“一天得有七八個小時泡在網上,有時候上課也離不開手機”。小周說,自己不玩網游,上網主要就是玩社交。
小周坦言,相對現實世界,他更愿意在網上和人交流。“我一到網上就放得很開,思維也很活躍,經常有妙語連珠的感覺。”他說,“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是個很內向的人,宿舍每晚的夜聊,我幾乎只是個聽眾,偶爾才能插一兩句話。”
網絡內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差?小周自己認為,促使自己沉迷網絡社交的催化劑,是大一時和別人發生的一些口角。那時,小周是學院學生會的成員,經常組織活動,和陌生人接觸頻繁。有時工作協調不順,雙方又都是年輕人,一有火氣就難免吵架。經歷了幾次之后,小周心里覺得很累,為了這些瑣碎的事情去跟人吵架,他覺得沒有意義。
“但是在網上就不一樣。”小周說,“其實網上罵起來比真人厲害多了,很粗俗,但你覺得煩就可以把對方刪掉,再也不用和他打交道了。”此外,小周認為,在網絡中可以不考慮對方身份,可以有什么說什么,這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的。“我不想讓自己心太累,也不想為人情世故費太多精力,所以對現實社會中的交際多少有些逃避。”小周說。
網絡社交效果差,應在實際生活中鍛煉
記者在北京市的一些高校采訪時發現,像小周這樣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的情況相當普遍。而他們“躲”進網絡世界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如有人性格就是不擅交際,有的貧困生則出于自卑心理,不愿和別人交流,便在網絡空間里尋找安全感。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師黃彪文認為,網絡社會對個人身份的隱瞞,是讓大學生尋求網絡社交的重要原因,但大學生長期借助網絡進行社交,對自身成長十分不利。“網絡社交無法替代現實的社交生活。大學生總要畢業走上社會的,如果回到現實生活,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缺乏基本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很難在社會立足。”黃彪文說。
對此,貧困生小楊深有感觸。經濟狀況不佳、入學前和外界打交道少,使小楊入學后總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同學的圈子。一度很著急的他,將網絡社交作為自我訓練的平臺。“我當時想的是,如果能在網上培養起溝通交流的自信,那么在現實中也一定會比較順利。”小楊說。然而一段時間過后,小楊發現自己在公眾場合還是無法流暢地表達,每次課堂小組發言,都讓他十分緊張。
黃彪文表示,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并非只有語言文字那么簡單,而是輔以相當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而網絡交流基本依靠文字,具有匿名的保護機制,這使得網絡對人交際能力的訓練大打折扣。“大學生還是要在實際交流中鍛煉交際能力。要有這樣一種心態:把該出的洋相在學校出完,將來才不會在社會上出洋相。”黃彪文說。
補上人際交往課,輔導員應多與學生溝通
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楊燦坤認為,大學生線上線下呈現的“分裂”狀態,折射的是學生從小到大接受人際交往能力訓練的缺失。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跟家庭背景有明顯的正相關。父母性格開朗、交際活躍,子女也差不到哪兒去,反之,子女的人際交流往往出現問題。學校教育本應該彌補這一點,但現狀卻不能令人滿意。”楊燦坤說。
楊燦坤建議,社交能力培養應該前移,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都應有相應的課程設置。“有人說這種課程到大學設置也不遲,但由于大學沒有中小學那么嚴格的管理制度,學生上完課就跟教師見不上面,要是遭受挫折選擇逃避,教師很難發現,課程也就起不到效果。”楊燦坤說。
據調查,近六成的大學生認為輔導員最應該加強的工作是多與學生溝通。鄭州大學學生輔導員張實勤認為,這種現象對大學輔導員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交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心理問題。輔導員應該是跟大學生最親密的人,不僅要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注意學生的情緒波動,還應該有心理工作的專業知識,把工作落到實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