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積累是態度更是能力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們會通過自己的反復實踐,總結出一整套經驗,并且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
我初中時數學老師的一項壯舉,就是把中考所有可能涉及的解答題,概括為萬變不離其宗的12種題型。備考沖刺那陣子,全年級學生都拿著這套題反復練習,力求吃透精髓——這樣一來,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刁鉆問題,只要稍加變換,就能在“寶典”里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那時候我們所做的只是獲得、運用經驗,卻跳過了積累的過程。到了職場,我們同樣會獲得大量信息。不一樣的是,離開了老師手把手的幫助,怎樣把信息提煉、概括成可以復制的經驗,并且利用它們妥善地解決問題,就成了我們職業積累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
有朋友常年和實習生打交道,有一次我們提到了年輕人的職業態度時,她講了幾件事。
實習生A,永遠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指導老師布置的工作上。在他眼里,只要工作成果一交上去,就與自己再無關系。至于之后這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被有效利用、老師進行了怎樣的修改,他毫不介意,也毫不在乎。“您隨便改”,是他的慣常態度。
實習生B,是愛惜羽毛的典型。要是有誰擅自改動了她的文案,或者對整體結構提出顛覆性修改意見,她總是一萬個不樂意,甚至對提意見的人給出差評。她始終覺得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些所謂的不同意見,不過是欣賞不了她的優秀罷了。
還有實習生C,朋友提起她時忍不住贊嘆。同樣是認真完成工作,同樣是愛惜羽毛,但不一樣的是,她每次都會拿著指導老師的修改稿和自己的原稿進行反復比對——改了什么、怎么改的、為什么要這么改。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她會追著指導老師不厭其煩地請教:這個地方,您是怎么想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您看如果這樣行不行?后來朋友進一步發現,C會拿著自己的工作成果向單位里不同的人請教。每個人的職位、資歷、觀念不一樣,她也自然能收獲不同角度的方法、立場——把它們積累下來,就成了自己職業發展的養料。
同樣是做了一項工作,3位實習生收獲和積累下來的東西卻是天差地別。朋友把這歸結為職業態度的差異,而我覺得,這其實也是每個人能力的體現。不出所料,進入職場幾年之后,A和B還在做著最基礎的工作,而C已經在業內小有名氣,成為一顆炙手可熱的新星。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面對同樣的信息,每個人歸納出來的經驗卻很可能是迥然不同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寫簡歷,當你拿到幾個模板的時候,會從中總結出什么?
有人看到的是公文化的措辭,條理清晰,避免長篇大論;有人看到的是簡潔明快,即便再豐厚的職業經歷,一張A4紙也足以概括;有人看到的是針對性,根據求職方向的不同,自我介紹時要調整重心;有人看到的是在相關工作經驗上的著重表述,認為這才是重中之重。
前幾天,一個做HR的朋友向我抱怨他收到的極品簡歷。其中一份用到了word中四五種字體和幾乎所有的對齊方式——左對齊、右對齊、居中。他笑著搖頭:其實在準備簡歷的時候,只要站在HR的角度上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是你,每天收到成百上千份簡歷,你希望用最短時間從中得到什么信息——就大致可以了解簡歷應該怎么寫了。而這種換位思考的意識,才是最核心的經驗。
同樣是在歸納和總結,核心經驗遠比外圍經驗更有效、更直接、更具普適性。至于它們從何而來,其實只需要你試著比別人多想一步:事情該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每一個具體方法背后的理念是什么?每一次遇到問題,如果你都能在這三個層面上認真思考并且有所收獲的話,假以時日,職業積累的效果將會讓你受益匪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