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HR心理:蘇東坡效應
詩人蘇東坡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因此,“人貴有自知之明”。社會心理學家將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人確實容易拔高自己。他找來25個人,他們相互之間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較了解各自的優缺點。實驗者請他們每個人分別根據9個標準即文雅、幽默、聰明、愛交際、講衛生、美麗、自大、勢利、粗魯,對所有包括自己在內的人排名次。比如,根據文雅標準,誰最文雅排第一,其次為第二……以粗魯為標準,誰最粗魯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其他24個人進行評價,這樣,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還有24個他人做出的評價。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這25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優點和掩飾缺點的傾向。例如,有一個人自以為自己的文雅程度應該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個人在這方面給他評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僅列第二十幾名。還有一個人,對自己“愛清潔”的品質的名次比他人給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對“聰明”和“美麗”的程度的評價都提前了6名,而對自己“勢利”、“自大”、“粗魯”程度的評定卻比別人評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別人給他定的后退了6名。
我們對優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常常比別人的估計高,對不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則常常比別人的估計低,也就是說我們更容易拔高自己。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實際上就是為了克服我們有意無意地拔高和美化自己的傾向,使我們能更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當然,這里的謙虛謹慎,并不是要求大家隨意貶低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說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在學習和工作中才能揚長避短,取得好成績。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也不是在封閉著的自我意識中自然地形成的,而是在與周圍各種各樣的人的接觸中,注意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想象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并以此為素材,把它作為一個客觀標準內化到自己的心中而形成自我形象的。由此可見,自我評價中有許多也是社會對自己評價的反映。
在企業里,考核為員工提供了自我評價和提升的機會。在考核過程中,員工的實際工作表現經過上級主管的考察與評價后,通過面談或其他渠道,將結果反饋給被考核的員工,并聽取其員工的意見。這樣的話,考核便為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條件,從而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期望,進一步達成雙方在工作表現上的共識,通過建立共同認可的行為和績效目標來增加員工完成工作任務的動機。看來有效地溝通對于提高自我評價的客觀程度是非常有效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