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報告規范指南
一、 內部審計的作用
1、通過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審計,發現規章制度在實際執行中的問題,防止制度流于形式,并及時發現制度中不合理或不全面的內容,增強制度的嚴肅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2、財務指標的審計,包括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計、財務指標真實準確性的審計。通過審計,提示及預算執行中的問題及偏差,同時,防止虛報、瞞報和錯報財務數據,保證財務數據的真實性。
二、 內部審計報告的內容
內部審計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但在每次具體審計工作中,可根據情況,進行相應的側重:
(一)制度執行情況審計
1、審計的目的及相關制度依據;
2、審計的方法及過程說明;
3、相關制度在相關部門、單位、環節的貫徹落實情況及執行偏差;
4、相關責任認定及審計結論;
5、制度完善建議。
(二)財務指標審計
1、審計的方法及過程說明;
2、基本財務指標說明;
3、關鍵財務指標的比較分析,包括比率分析、同比分析、預算分析;
4、責任揭示及審計結論;
5、財務改善建議。
三、 內部審計應注意的問題
1、內審人員應準確理解公司各項制度及公司的業務模式;
2、審計完成后,必須形成書面報告,報送董事會、總經理;同時,電子檔報財務總監。
3、內部審計報告主要圍繞公司制度、內部控制、財務及績效管理工作開展;
4、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發現有關單位、部門或項目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時,應形成專項報告反映。
相關鏈接: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財會工作在企業管理中越來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須堅持一手抓生產發展,一手抓財務管理,既要向生產要效益,又要向管理要效益,管理也是生產力。財務管理與經濟效益有著密切的聯系。
企業的中心目標就是圍繞著如何以較小的消耗取得盡量大的經濟效益,加強財務管理能夠促進企業節約挖潛、控制費用、降低消耗;通過資金的籌集調度,合力運用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果,防止資金的浪費;通過對存活的管理可以優化庫存結構,減少存貨積壓,做到經濟庫存;通過價格的拉動,可以增加企業的收入;通過對國有資產的管理可以促使企業合理有效地使用國有資產,并且做到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因此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龍頭作用,就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
通過會計核算,對原始數據進行收集、傳遞、分類、登記、歸納、總結、儲存、將其處理成有用的經濟管理信息;然后開展財務分析,對企業財務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和分析,并對未來財務活動及其結果作出預計和測試。通過這一系列財務管理環節,使企業能夠向外界提供準確、真實的信息,從而有助于國家宏觀調控,使投資人進行合理投資,銀行做出信貸決策以及稅務機關依法征稅。
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的營運效益是財務管理的首要任務。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企業資金運動的特點是循環往復地流動,資金的生命在于“活”,資金活,生產經營就活,一“活”帶百“活”,如果資金不流動,就會“沉淀”或“流失”,得不到補償增值。只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才能確保企業的經濟效益,正因為如此,資金管理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中心是一種客觀必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