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照樣可以是職場千里馬
一提起領袖人物,人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便是杰克?韋爾奇或比爾?克林頓這樣的大人物——他們善于交際,在公眾場合更是活力四射。
一般來說,企業也更器重性格外向的員工,給與他們更多晉升機會;相反,性格內向的員工在這方面的待遇就要差得多了。原因在于,性格內向的員工往往需要借助思考或一對一的交流來汲取能量,但在公司里,這類員工卻很容易受到忽視。然而根據統計,性格內向者和性格外向者在人數上基本持平。這意味著將有數量驚人的優秀人才因此而無法進入高管層。
這一比例與女性受歧視的比例相當,而且蘇珊?凱恩認為,忽視性格內向者是一種缺乏遠見的做法。蘇珊?凱恩近期出版了一本新書——《靜水流深:喧囂世界里內向者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她認為:“它體現了我們的文化對于內向性格存在的偏見。”借用貝蒂?弗萊頓在《女性的奧秘》(Feminine Mystique)一書中的一句話:“它是我們文化中一個無名的難題”——雖然非常普遍,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很少有人談起。
誠然,內向性格者要想在職場取得成功確實會面臨各種障礙。比如,許多公司在招聘過程中進行的個性測試似乎存心就是為了淘汰內向性格的人而設。
凱恩表示,即便內向性格者通過了測試,他很快就會發現,“大部分公司工作場所的布置都是為了實現最大程度的刺激”。她說,約70%的辦公室被設計成“開放式”的辦公環境,人們必須“全天忍受開放辦公環境中的噪音和來自同事們關注的目光。”
大部分公司“過分迷信會議和頭腦風暴的作用”,而且,公司更器重那些善于自我表現的人,比如不管發言有沒有價值,總是搶先發言的人。結果,“我們中大多數人在年輕的時候就學會了如何隱藏真實的自我,刻意表現得更加外向。”
但這種現象卻忽視了一個事實——其實內向性格者的許多優勢對公司來說也非常有用。
首先,喜歡思考并不是壞事。C-Level Strategies公司CEO麗莎?彼得里利自稱是一位內向性格者,她主要和市值在1-10億美元之間的中型企業領導人打交道。她說:“我們從所謂的內心世界獲得能量。這種能量非常強大。好點子確實能夠促進公司的發展。”我們可以這樣解讀從內心世界獲得能量的行為,即“能夠找到、創造一個愿景,吸引其他人一起追隨。”
其次,雖然內向者說的很少,但他們卻非常善于傾聽——在進行客戶溝通時,這是一項不錯的技能。
其實,內向者或許更善于交際。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全球發言人琳賽?波拉克認為:“人們一直以為,主動出擊、在雞尾酒會上主動與陌生人搭訕才是交際的真諦。其實,最好的交際方式是通過中間熟人來實現。靦腆的人與熟人交流感覺最為自在。他們可以讓朋友介紹其他人。而這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交際策略。”琳賽?波拉克的作品《從學業到職業》(Getting from College to Career)將于近期再版。
不過,對于內向性格者和希望挖掘他們才華的公司來說,這里有一個好消息——科技使人們能夠更方便地展現自己,而無需在會議中高談闊論。凱恩認為:“科技真正所能做的在于它可以使我們用一種更為溫和的方式與他人溝通。”
比如,對于內向性格者來說,通過電子郵件介紹自己比打電話要簡單得多。“而且通過互聯網,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與成百上千,甚至與數百萬人進行互動。”人們可以輕松共享和討論一份白皮書,而不必飛來飛去做演示。
公司也可以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內向性格的員工更加自如地工作。凱恩建議,公司“應該慎重考慮辦公室的布置”,使員工無需經過預訂會議室、召開會議的繁瑣程序,就“可以在辦公室保持自己的個性與隱私”。“完全沒必要搞得這么復雜。”
即便必須要借助會議,也應該重新考慮如何讓會議真正發揮作用。“公司應該提供各種途徑,給所有員工機會,讓他們能為公司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是讓所有人都搶著出風頭。”其實,最簡單的就是提前公布會議議程,使性格內向的員工有“充裕的時間思考和準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