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才可以打敗拖延癥
要想克服拖延癥,不如先搞清拖拉的原因。
馬克·吐溫曾打趣說:“別把事情拖到明天——說不定你后天才會做。”
做事一拖再拖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壞習慣,但是這種慢性拖延癥卻會給我們的健康、工作和人際關系帶來不好的影響。幸好,有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幫我們擺脫拖延癥的困擾,而且我們對任務的態度也會影響我們做事的決心。
有人做過這樣一項心理學研究。實驗者們需要完成一次數學測試,不過之前他們有15分鐘的休息時間。在此期間,他們可以做練習以備考,可以打電子游戲,還可以做填字游戲。
當研究人員稱要以這次測驗是來評估他們的認知能力時,有拖延癥傾向的實驗者比其他人花了更長的時間玩游戲;而當研究人員稱測試純屬娛樂時,這些實驗者和其他人花在游戲上的時間一樣多。
搞清楚是什么導致了拖延癥可以幫助我們早日免受其害。研究表明,人們做事喜歡拖拖拉拉的原因主要有五個:
1.由于非常自信而產生自滿情緒。這通常會表現為懶惰或者漫不經心,比如你有時回想:“這太簡單了,我待會再搞定好了。”
2.為了避免內心不適。這種類型的拖延癥主要是由于相關活動讓人感到不適,尤其是當人們還有其他更能接受的活動可選時,他們往往就會選擇采取拖延政策。為了不讓自己難受,你就會對自己說:“我還是先做簡單的事吧。”
3.害怕失敗。對失敗的恐懼會阻礙你繼續前行,就像你害怕被拒絕而不敢提出升職或邀人約會一樣。
4.情緒影響行動。當你太累、太餓,或者壓力太大時,你做不出什么成果,就比如你會對自己說:“我現在不在狀態。”
5.自己營造出已經行動的假象。你感覺自己做得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但是實際上還在原地踏步。舉個例子,就好比你是一名雄心勃勃的項目策劃人,工程一拖再拖,計劃一改再改,卻沒有取得任何實際性的進展。
以后如果你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以上某條“病癥”,再回頭想一想,因為有時我們需要對癥下藥。不過,這時先來幾劑“包治百病”的良藥倒是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治療拖延癥。這里就有五招:
1.先堅持5分鐘——“開頭5分鐘法”
5分鐘可不算長——不過300秒,也就一首歌或一只廣告的時間。不如挑一個被你一拖再拖的任務,先嘗試做個5分鐘再說。到時間以后,停下,再重新評估一下這個任務。然后你開始時的那股勁兒會帶著你一沖到底。
2.全壘打——定下目標和獎勵
要工作的這一天,先設下目標和獎勵。每當你實現一個目標,就給自己一份獎勵:短暫的休息,一段油管上的搞笑視頻,或者其他什么可以激勵你的東西。
重要的是,你所定的目標要符合實際,對應的獎勵也要合理。要確保你能夠留出一段時間檢查自己的工作,并且相應地調整你的目標。
3.對自己好一點——今天的我VS明天的我
有時,被工作掩埋的你會懊惱為什么沒有早一點開工。所以遇到工作,想象一下“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會有怎樣的對話,要是他倆能聊天,“明天的你又會對“今天的你”說什么?
4.自己設想一些有創意的懲罰——最壞的結果
自己規定好,要是任務沒完成,你將迎來無法忍受的懲罰,那么你就不得不著手做事了。
你可以給你討厭的人或物寫一張支票:如果你是運動迷,你可以寫給你喝倒彩的隊伍;還可以寫給你敵對的政黨。把支票給你的朋友,并嚴密囑咐:要是你沒有達成目標,就把支票寄出去。你越討厭對方,你就越有動力完成你的任務。
5.看看我——他人監視帶來的責任感
把你的目標告訴別人可以給你更多的支持也會讓你更有責任感。想象一下你在節食:你可以誰都不告訴,也可以告訴你所有的朋友并叮囑他們一定不能讓你吃薯條,哪一種會讓你覺得更有壓力?這種方法或許會給你帶來負罪感,但也確實十分有效。
但是需要注意戰略,因為研究表明,把你的目標告訴眾人會讓你有一種取得進步的錯覺,從而降低了你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我前文提到的“行動假象”。所以試試這招:找別人支持你,但別自欺欺人地認為這樣你就進步了。
拖延癥是暗藏的夢想殺手,每個人都受其影響。搞清你拖延的原因再對癥下藥,你就會發現,在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你都前進了一大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