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紡織品建筑挑大梁
“上海世博會的場館建筑是本屆世博會最大的亮點,它體現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設計理念。”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技術辦公室副主任唐士芳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
體現建筑新特點
在參觀世博會的觀眾中,許多人都是帶著不出國門看遍世界的愿望來的。事實上,他們最先接觸的就是世博園中各國獨具特色的建筑,這些建筑體現了一個國家、城市的面貌。在本屆世博會各國場館建筑中,不少國家引入最先進的建筑材料和技術,其中所采用的產業用紡織品為世博會場館建筑增色不少。
唐士芳向記者重點介紹了德國館和日本館的先進設計方案和場館應用產業用紡織品的情況。他說,德國館的主體幕墻是一種特殊紡織品材料,表面涂一層熒光劑,起到反射陽光、降低展館空調能耗的作用。這種新型紡織材料輕盈、透氣,可循環使用,世博會后拆下來可以做成手提包。另外,這種新型材料又可起到美化場館的作用。
他接著說,日本國家館的建筑材料在它的場館建筑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如它的場館外墻使用了涂有ETFE膜的材料,使整個場館的自重大大降低,節約了大量鋼材。膜材料有兩層,中間充氣,保持250帕的氣壓。在這層膜下有太陽能電池板,為場館50臺52吋電視機提供電力。 特別一提的是場館的“循環呼吸柱”設計,被稱為“會呼吸的生命體”,一方面起到替代鋼鐵支撐作用,減少鋼材用量40%;一方面通風換氣,抽排館內污濁空氣,抽拔地下濕潤空氣,降低場館溫度,同時,還可折射太陽光,節約照明電耗。它實現了光、水、風的自然調節。外部光線通過“循環呼吸柱”會把自然光向下層傳導,使建筑物中央部分的室內空間實現了自然采光;降雨的時候,呼吸柱會收集雨水,將匯集的雨水向屋頂灑落,不但清潔了屋頂,還給建筑物整體降溫。灑落的水還可通過此進行循環再利用;“循環呼吸柱”的煙囪可以有效地形成上升氣流,把下面冷卻的空氣送入館內,降低館內溫度,減少空調負荷。
記者在德國館親身感受到它的“和諧都市”的建筑設計風格。此次德國館是其參加歷屆世博會規模最大的,由德國慕尼黑石凱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承擔設計、施工。這個外方內圓的建筑,猶如一座可進入并打破內外界限的三維雕塑。整個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展覽面積3600平方米。其中,建筑網膜面積達12000平方米,每天可接納45000名參觀者。接待記者的德國館新聞部孔染蒂經理雖然沒有透露德國館網膜建筑墻體使用的是什么紡織品材料,但是,從她給記者的資料中可以了解到,這種銀色織物是一種特殊的薄膜,白天可減少紫外線照射,夜間可作為照明載體,提供場館照明便利。而且,這層透明薄膜在不同時間和天氣情況下可變換不同的景象。
日本館酷似一個“紫繭”,為世博會后拆卸便利,沒有使用鋼鐵打基礎,而是采用輕質建筑材料、可回收材料等建造。它的外立面建筑膜材料稱為“會發電會呼吸的膜”。整個場館外壁全部被不同形狀的膜材料覆蓋,具有最大程度的透光性,膨脹后的枕頭狀膜內部通過非晶體太陽能電池完成內部發電,外部構造不僅“節能“,更實現了“創能“;內部使用了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我們該學點什么
采訪中,唐士芳也就世博園利用最新技術、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我國建筑設計和施工環境應向世界先進技術看齊,提高集成技術能力。如漢堡館的被動建筑,用中空巖棉材料作為隔熱氣密建材,節約了能源,降低了碳排放,值得中國學習。
紡織品向多領域、跨行業方向發展已成趨勢。我國紡織品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最近幾年有了很大進展,如混凝土的纖維增強、城市遮陽傘使用等,但是,比起發達國家來說,遠遠不夠普及。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在城市建筑、污水處理、市政工程等方面,利用先進技術和新型纖維材料,實現節能減排、低碳零排放和美化城市,已經跑到前邊了。德國館展示的諸多新型產業用紡織品材料,讓參觀者大飽眼福。如亞麻生態隔熱材料、玻璃纖維混凝土外立面板材、纖維素合成金屬板材、碳纖維隔離板等。
通過對比,我們也感到了我國與國外先進建筑材料應用的差距。北京水立方、上海世博軸等建筑的關鍵技術和材料,我國目前還不能完全提供,仍然需要進口產品。“世博軸的張拉膜結構是由膜和索組成的,膜是由美國圣戈班公司提供的ETFE SF/1系列產品,厚約1毫米。由于索之間的膜體量較大,要采用300℃~400℃熱熔的方式進行拼接,技術難度大。整個世博軸約使用了70000平方米的膜。”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工程部部長席群峰告訴記者。
目前,傳統紡織在實現產業轉型中,產業用紡織品嶄露頭角,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通過世博會這個窗口,我們了解先進國家紡織品建筑材料的新動態,跟蹤世界建筑新技術、新潮流,學習人家先進的設計方法、理念,無疑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席群峰講,通過一個世博會,帶給紡織行業的東西很多。日本館使用的下水道污水凈化為飲用水的生化塊和膜分離活性污泥法(MBR)技術、倫敦案例館采用的被動式節能技術等等,真夠我們學習一陣子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