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打造成宜居宜商紡織基地
西樵在紡織業、陶瓷業、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都任重道遠,對如何讓西樵的傳統產業更顯西樵特色、并促進產業的進一步升級發展,記者采訪了西樵鎮鎮長梁全財。
據梁全財介紹,西樵鎮未來的發展將始終緊緊圍繞著“山水新城、文化高地、紡織強鎮”的區域定位,在3到5年的時間里,將西樵打造成宜居宜商的珠三角旅游休閑目的地。
爭取國際市場話語權
信息時報:紡織行業是西樵傳統民生行業,下階段如何發展提升這個行業?
梁全財:紡織對于西樵早已超越了行業本身的經濟意義。西樵的紡織行業歷史上千年,中國近代工業革命也是從陳啟沅的繼昌隆繅絲廠開始的。2003年,西樵被授予紡織面料名鎮的稱號,紡織之鄉早已名聲在外。
紡織是我們的傳統支柱民生產業,自始至終我們都一直強調必須把它做大做強做優。雖然過去總是會有不少專家認為紡織是一個落后的、消耗大的產業,是一個亟需轉移到落后地區的產業,可是我不這樣認為。我的概念是,紡織永遠是一個朝陽產業。為什么?只要有人存在,人追求美,那么必須穿衣服,那紡織業永遠是朝陽的。我們現在考慮的是如何從技術方面、產業提升方面、產業鏈完備方面把它做強做大做優,使得它永遠是朝陽產業。
紡織行業在西樵解決了60%的人口就業問題,他擔負這個城市穩定和諧的發展重任。也正是因為此,鎮委鎮政府從來就沒有打算放下這個傳統產業,相反一直致力于將這個傳統支柱民生行業做大做強做優,以科技創新促使向先進制造業邁進。
信息時報:最近階段紡織行業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梁全財:近年來,紡織產業基地通過實現統一供氣、統一供水、統一污水處理,解決了企業環保生產的后顧之憂,也就解決了這個行業在西樵生死存亡的問題。隨后就是大力度的技改創新,將西樵紡織行業放在國際標準上去參與國際分工,爭取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從而真正實現做大做強做優的目標。
去年以來,西樵鎮通過出臺三年的紡織業扶持政策,獎勵技術和設備更新。僅去年一年,西樵鎮紡織行業投入的技改的資金達3億多元,技改設備達1200多臺套,獲得了800多萬元的國家貼息。我們今年的目標就是爭取我們的紡織業成為廣東省十大循環經濟示范點,明年再爭取申報國家循環經濟示范點。
推動文化與旅游相結合
信息時報:西樵早在去年就提出打造嶺南文化高地,今年廣東省也提出建設文化強省,西樵鎮如何看待這次契機?文化底蘊對西樵的發展將產生什么影響?
梁全財:城市要發展,文化是靈魂。只有文化是不嫌其厚重,不忌其流傳的。西樵城市的轉型一是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還有就是發展都市型產業。而文化無疑是最好的都市型產業,何況西樵從來就不缺文化。西樵山在打造5A級風景區的過程中如何與西樵嶺南文化結合成為首先要思考的問題。要結合就得有載體,西樵山就是最好的載體。西樵山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嶺南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這里還有千年石器文化、理學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一句話西樵山不缺文化資源,如何傳承和發揚文化才是關鍵。
西樵有西樵山和西岸茶山這兩個獨特的資源,這兩座山已經是南海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有眾多的歷史文化與名人名村,我們將利用西樵山、西岸茶山、名人名村與旅游的總體結合,來推動整個文化與旅游的再提升。
信息時報:下一步發展文化產業有些什么大動作?
梁全財:下一步的文化開發和發展,西樵還有三大動作。一是在山南片區建成以博物館和電影城為核心的文化片區,來拉動西樵山的文化旅游;二是重新修復樵園片區,建設以五星級酒店為核心的文化街區,重點包括樵園東門外的嶺南文化苑的創建,用于聚集各路文人來這里進行文化創作;三是發掘歷史文化名村和名人。西樵山上的千年古村落就有八條,西樵山下有上金甌松塘古村(廣東省文化名村),山上山下名人輩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