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取得積極進展
○ 220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
○ 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5%
○ 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
○ 單位增加值能耗累降20.76%
中國工業該走什么道路?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確定的原則,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和根本途徑。“十一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取得積極進展。
5年里,我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1.8倍;工業產值利潤率達6.07%,較上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
“十一五”期間,工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躍升。載人航天、繞月工程、高速軌道交通、TD–SCDMA、高性能計算機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特高壓輸變電設備、1000兆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百萬噸級乙烯成套裝置、3000米半潛式鉆井平臺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制造。截至2009年底,依托工業企業建設了127個國家工程中心和636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已占到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總數的50.7%。
過去5年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本質安全型工業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十一五”前4年,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0.76%,累計實現節能量5.3億噸標準煤,為實現全國完成萬元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3.14%。安全生產方面,2009年工礦商貿安全事故死亡人數較2005年減少4731人,下降29.1%。
同時,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軍民融合式發展也穩步推進。“十一五”期間,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日漸深化,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產品數據管理(PDM)等技術在產品研發設計中普遍使用。制造執行系統(MES)、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等自動化控制技術也已大量應用于生產流程控制,大中型企業已大多采用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等信息管理系統。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已基本實現了產品設計、工藝流程和ERP的集成應用。2009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8萬億元,是2005年的3.15倍,已占同期社會零售總額的10%。
目前,大中型工業科技活動人員達到247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的5.2%,其中科學家工程師人數達到159萬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