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成就輝煌 紡機工業功不可沒
翻開2009年的統計報表一看,一些數據讓人驚喜。從這些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紡織工業的輝煌成就,可以顯示出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發展的歷程,更可以顯示出發展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的重要性。
2009年,世界紡織工業的纖維加工總量大約是7050多萬噸,我國的纖維加工量占到總量的56%左右。化學纖維世界總產量是4410多萬噸,我國的產量達到2726萬噸,占總量的61%左右。我國紗的產量達到2405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9%。我國是棉花的主要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產量的31%。紡織服裝出口額1713多億美元,紡織服裝出口凈創匯占全國的78.7%,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紡織工業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在國際上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化學纖維是紡織工業重要的原料供應行業,也是我國近年來的一個新興產業。曾記得,1962年的時候,我國的化纖產量只有1.36萬噸,而到2009年這一數字達到2726萬噸,其中人造纖維產量為151.2萬噸,合成纖維產量為2494萬噸。世界上的人造纖維生產主要在亞洲、在中國,世界總產量的83%在亞洲,而亞洲的產量又有72%在中國。這種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的提高,是前人不可想象的。
人造纖維的原料漿粕,1957年記載的產量是2000多噸,2009年產量達到185萬噸。合成纖維的原料聚酯,也是從改革開放之后逐步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09年聚酯產量達到1152萬噸。
有了紡織工業原料,才會有下游產品。
傳統的紡紗、織造和印染工業有了原料才會有飛速的發展。建國初期,我國的紡紗能力為561萬錠,2009年的紡紗能力已超過1億錠,過億后的零頭數量比建國初期的擁有量還多。建國初期我國紗的產量只有65萬噸,而2009年的產量達到2405萬噸。布的產量也由建國初期1952年的58億米增加到2009年的567億米。印染布也一樣,產量由建國初期1952年的19.2億米增加到2009年的539億米。
絲織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1952年時的產量是0.56萬噸,而2008年的產量是21萬多噸。
產業用紡織品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9年產業用紡織品纖維量已達到700萬噸,而且門類品種齊全,發展方興未艾。
至于紡織工業的最終產品——服飾,在國內外兩個市場就更是豐富多彩、琳瑯滿目了。
說到這里,還要說一下,人均纖維的分得量,可以體現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還記得,建國初期1949時人均織物是3.49米,棉花0.82公斤,那時的人口是4億多。到擁有13億多人口的2009年,人均纖維占有量已達到15.5公斤,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正是由于我國擁有了3100多萬噸的化學纖維生產能力,有上億枚棉紡紗錠、400多萬枚毛紡紗錠,有100多萬臺各種織機,幾百億米印染與后整理的生產能力,才有可能生產出這些紡織品。
目前我國紡織工業大到年產幾十萬噸的聚酯裝置,小到手套、襪子、毛巾、領帶、繩索和花邊,有70多個大大小小的行業,都有了自己的成套技術裝備,而且其全面發展的數據和事實讓人驚喜。
追憶往昔,這些輝煌成就可真的來之不易。
目前,國內外兩個市場上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紡織品生產,可不是我國宋朝末期和元代初期紡織家黃道婆,靠彈弓和紡紗車那種手工紡紗而取得的,也不是歐洲工業革命前后,歐美國家產業工人從手工到工業機械生產所取得的,而是靠我國勞動人民的雙手,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發展起來的,是通過對先人的技術和創造進行消化、吸收、創新再創新,一步一個臺階發展起來的,是靠從手工業到半機械化、機械化、自動化、連續化,一直到電氣化和電子化的技術裝備手段,逐步發展起來的,體現了創新—提高—再創新—再提高的過程。
目前,我國棉紡織設備已從人工喂棉、長流程的混棉、開棉、清棉,發展到實現了短流程的清梳聯、細絡聯、自動絡紗和自動絡筒,萬錠用工從300多人減少到70多人。織造機械以無梭織機替代有梭織機,全國紡織工業的無梭化率平均達到42%。這些年來新建紡織廠的織布車間基本上實現了無梭化。
化學纖維生產實現技術裝備的大容量、連續化和自動化工藝技術之后,效率大大提高,粘膠短纖維由過去的一條線年產3400噸提高到現在的一條線年產45000噸,滌綸短纖維過去一條線年產600噸,現在一條線年產6萬噸。聚酯裝置實現國產化以后,也由過去的一條線年產6萬噸,提高到現在的30萬噸。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發展紡織工業首先要有“器”,這個“器”就是紡織機械工業。有了這個“器”,紡織工業才可以得到飛速發展。
實踐證明,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為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這也充分證明了發展紡織機械工業的重要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