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制造”卻是境外比境內便宜?
圣誕、新年臨近,中國游客出境旅游購物大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同樣的商品在境外比大陸還便宜。實際上,“中國制造”的商品普遍存在著境內貴過境外的現象。
一雙耐克或者阿迪達斯的中國產旅游鞋,正價產品動輒七八百甚至上千。而同樣款式的鞋子,在美國的一些大賣場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幣也就兩三百元人民幣。再以電子產品為例,一部在廣東深圳組裝的16G的IPAD,面市之初在美國的報價是49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300元),香港報價為3888港幣(折合人民幣約3300元),而在美國上市約一年后,IPAD行貨終于登陸中國大陸,但其16G版售價為3988元人民幣,境內比境外每臺貴688元,價格要高21%。如果再考慮國內外的收入差距,兩者之間的價差則更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0年4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09年的人均GDP為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美國則以46381美元排名第九,約為中國的13倍。也就是說,同樣以購買IPAD為例,國人要比美國人多付約兩成的錢,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 這種價差不僅使水客有職業化蔓延的趨勢,也使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境外買回“MADE IN CHINA”的各類產品,從服裝紡織到電信產品,大包小包塞得滿滿的。
從理論上看,在中國生產的同一件商品,在中國本土市場銷售,與遠渡重洋到西方發達國家市場銷售相比,應該成本更低,理所當然銷售的價格也應該低才是。為什么“中國制造”卻是境外比境內便宜?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其生產的大量商品在國外還是作為“低檔貨”進入零售終端。缺乏知名品牌,主要為他人貼牌生產等原因,使得“中國制造”定價偏低。這是與中國發展階段相關的一個原因。
中國商品出口退稅構成了出口商品價格低于國內的直接原因。由于中國擁有加工裝配環節的比較優勢,為了拉動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中國制定了促進出口的退稅政策。可就是這個出口退稅政策,現在成了很多外貿企業的利潤來源: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外貿出口企業的利潤一再被擠壓,不少制造企業都是不賺錢甚至貼錢在接訂單,而出口退稅部分就成了他們賺取微薄利潤甚至補回虧損的重要組成部分。以iPhone為例,代工一臺在美國售價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業獲得大約4美元,其中還包括工人的工資和攤銷固定資產投入等。中國產品的出口退稅不僅為歐美發達國家提供補助,維持著他們的高消費水平,而且直接構成出口商品價格低于國內的原因:減少17%的增值稅至少可以使出口商品價格比國內下降17%。
發達國家的市場競爭激烈,歐洲、美國、日本品牌同場較量,許多品牌都經營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擁有相對固定的客戶群。在這樣的市場環境里,要想爭取新客戶,高價策略行不通。并且發達國家的物流系統比較完善,許多品牌直接在折扣店、直銷店里銷售,銷售網絡發達,流通環節中間費用低廉。
同樣由中國生產的一批商品,出口后再流回中國時需要繳納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比如服裝和化妝品的關稅大體在20%-50%之間,加上17%的增值稅和稅率不等的消費稅,無疑提高了售價。{page_break}
國內市場上的高流通成本抬高了商品價格。國內流通環節的中間費用過高是一個久被詬病的痼疾。中國銷售網絡的建立還不健全,國內進入銷售網絡進行分銷的成本很高。一件商品進入銷售終端,除了運輸費用以外,還有高額的進場費、攤位費、上架費、節慶費……以及不同層級的代理商,各級代理商“雁過拔毛”,要從營業額里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潤和回扣,甚至還有對政府相關部門的公關費用。而“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費用最終都體現在產品的標價上并由消費者來“買單”,銷售價格自然低不下來。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國內商品物流成本占到了物價的20%—40%,而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國,這一數據在20世紀90年代大體保持在11.4%—11.7%范圍內。進入本世紀后十年,尤其在本世紀頭兩年,更下降到10%左右,甚至在2002年降為8.7%。
灰色制度性成本過高。這是導致“中國制造”外賤內貴的制度性原因。國內市場的不透明、不規范、不合理導致了高昂的交易費用和制度運行成本。鐵路、公路、空運都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物流系統質次價高。由于中國大陸鐵路貨運超負荷,流通商要想申請一個車皮的指標,運費之外的額外費用竟然高達五千到五萬人民幣之間;高速公路運輸也不便宜。據統計,在中國,全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比重的21.3%左右,而發達國家則是10%左右。
“中國制造”的產品國內定價高于國外,還有一點是因為,國際品牌牢牢掌握著價格的話語權和定價權,而我們的自有品牌產品仍未形成與之相抗衡的力量。為國際品牌貼牌代工的“中國制造”在國外賣不了高價,但在國內,卻因為品牌而躋身高檔貨品市場。由于中國國內名牌的競爭力不夠,品牌沒有樹立起來,導致為數不多的國際品牌獨占高端商品的鰲頭,因此,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的定價就高,從中賺取高額利潤。
分析至此可以看出,其實“中國制造”不論在國內銷售還是在國外銷售,生產成本是一樣的。之所以價格內貴外賤,差距就在于流通及營商制度環節。如果能深化這方面的改革,中國人去海外買“中國制造”的現象就會逐步減少,水客現象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泛濫,還能有效地擴大國內消費市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