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10萬畝高效循環蠶桑產業帶
12月20日,從四川宜賓市政府召開的一年一度蠶業工作總結及“三冬”生產會議上獲悉,為加快推進全市丘陵山區現代農業發展,建設高效特色產業基地,按照全省“十二五”實施“現代農業千億示范工程”建設要求,從2011年起,市上將統籌規劃協調,整合相關資源,通過3—5年傾力打造10萬畝高效循環蠶桑產業帶。
基本思路:按照“把蠶桑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帶動全市蠶桑繭絲綢產業發展,推動打造蠶業強市”的發展思路,圍繞“桑蠶種繭絲綢主產業良性循環發展、桑蠶繭附產物循環開發利用和蠶桑廢棄物生態循環”三大循環開發為主要內容的“丘陵山區10萬畝循環蠶桑產業帶”。把我市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桑蠶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態化的循環產業示范基地。
基本原則:政府主導,企業帶動,整合資源;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提升效益;市場導向,因地制宜,規模發展。
建設目標:經過3-5年時間,在高縣、珙縣相鄰7個鄉鎮42個村建設形成“一帶二片三中心”的“丘陵山區10萬畝循環蠶桑產業帶”。
一是建設全國最大的規模連片標準優質桑園10萬畝。在產業帶內實現年發種30萬張,產繭1.15萬噸,養蠶單產達38公斤以上;蠶繭解舒率達65%、繭絲長1000米、繭層率23%以上;蠶桑綜合產值達6個億,畝桑產值達6000元以上。
二是建設全省綜合效益最高的兩個核心示范片。兩個“核心示范片”分布在:以高縣羅場鎮馬店村為中心的“高縣3萬畝循環蠶桑產業核心示范片”,以珙縣孝兒鎮中安村為中心的“珙縣2萬畝循環蠶桑產業核心示范片”。通過蠶桑主產業、附產物和廢棄物的三大循環利用開發,實現畝桑效益萬元以上。
三是建設川南最大的繭絲綢加工中心、桑蠶良種繁育中心和蠶絲綢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其中,繭絲綢加工通過整合全市加工企業,致力于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實現生絲深加工能力達到2000噸,年產絲棉被20萬張,織綢500萬米,絲綢工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桑蠶良種繁育以高縣蠶種場為主體,通過擴、改、新建和技術、人才的引進,建立良桑品比桑園,優良蠶種制種能力達到30萬張以上。以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為載體,整合農業局、科技局、農科院和智溢絲綢的蠶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人力資源,組裝更新蠶絲綢科技內涵,提升整個產品質量。
建設內容:一是通過新建、改造低產桑建設10萬畝優質桑園;二是通過建設小蠶共育室,推廣大蠶室外簡易蠶房省力飼養,紙板方格簇自動上蔟,實施桑、蠶病蟲害統防統治面,實現標準化、省力化生產。三是通過建設“桑—蠶—菇—肥”循環經濟模式,“桑—蔬菜”、“桑—禽”立體種養模式,“蠶沙、菌渣—有機肥”生態環保模式,充分實現蠶桑資源循環利用開發,提高產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投資概算:項目總投資26085萬元,其資金籌措為:自籌17298萬元(含農民投資投勞,企業、業主投入),市級財政項目補助資金2769萬元,縣級配套資金3429萬元,爭取中央、省項目資金2589萬元。財政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優質蠶桑基地基地建設、科技研發創新、技術示范培訓、良種良法推廣應用、蠶桑資源綜合循環開發利用、繭絲綢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貸款貼息等。
保障措施:一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為確保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和各項任務指標的全面按期完成,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市長為組長,高縣、珙縣政府分管縣長為副組長,市、縣相關部門和涉及鄉鎮任成員的組織協調機構,指導產業基地建設的重大問題,協調、整合國家、省、市、縣財政投入資金,定期召開會議、分析情況、研究目標任務、制定推進產業帶建設的具體方案和措施。市、縣相關部門和涉及鄉鎮要圍繞產業的發展相互團結協作,健全組織機構、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市政府建立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制定考核辦法,年終組織考核獎懲,對未完成或未按時完成的予以通報批評,并按有關規定執行。{page_break}
二是創新機制,保障服務。堅持把推進蠶業產業化作為工作重點,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建立部門聯結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建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三聯”機制。部門對龍頭企業進行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服務,引導龍頭企業生產基地不斷擴大、經營領域不斷拓展和產業鏈不斷延伸,并大力發展訂單蠶業,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實行保護價收購和“二次返利”的利益分配方式,與蠶農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同時,加強農科教、產學研結合,圍繞構建現代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立蠶桑技術創新與應用試驗示范區和技術創新團隊,加快構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服務體系,增強生產指導、科技服務等服務能力,大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努力提供優質高效的物質、技術、信息等全方位服務。
三是整合資源,加大扶持。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導向,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按照項目資金渠道、性質、用途不變的原則,將涉農項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蠶桑產業基地建設。金融機構要著力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貸款抵質押物范圍和品種,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提高信貸審批效率。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加大農業科技貸款的支持力度,有效增加對蠶桑產業基地建設的信貸資金投入要積極參與農業生產保險模式探索,加快建立蠶業生產發展風險基金,確保蠶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圍繞蠶桑產業發展,積極配套建設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推進村莊、村落建設,全面實施“新村”工程,改善產業帶內農村生產生活面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