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絲瘋漲橫掃虎年 盤整高位緩回兔年
從去年以來,準確地說是從前年下半年起,生絲價格馬不停蹄一路上漲,直至年底42萬元/噸。相比去年的16萬元多/噸,一年半時間已翻了一倍半還有余。
應驗了一句老話;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把歷史最高價格記錄遠遠拋在后面。在每一波的猜測與遙望之間,新的更高價位就到了眼前。
這樣長時間的猛漲,不僅超出了一般人的估計,也超出了業內資深人士的多次予計。其漲幅之高、漲價之猛、漲勢之長幾乎出于所有人意料之外。站在虎、兔兩年相交之際,已可以看出這波漲潮的不同尋常的端倪,也有助于對兔年繭絲價基本走勢的測評判斷。
繭絲也是農產品,對于去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可以歸結為四大原因:客觀環境導致的農產品供給變化;農產品收購加工主體增多對需求增加;貨幣寬松;人為炒作。但是,農產品價格的趨勢性上漲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炒作只是在價格上漲之火的基礎上扇風而已。
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農產品平穩漲價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符合農民對沖務農成本的增加,有利于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30年來,去年到今年,蠶繭的收購價格不斷上漲,在客觀上使農民受益,特別是在蠶繭收購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廣西,蠶農直接從一路走高的售繭價格中受益,種桑養蠶積極性高漲。如果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經常處于盈虧邊緣,或者收益甚微,在城鎮化進程加快、工業經濟繁榮的沖擊下,試想還會有多少人愿意去做這些工作嗎?
成本上升從源頭上就注定蠶繭價格不會低,蠶種、桑苗、農藥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直接拉高干繭、生絲價格。同時伴隨著土地租金提高、特別是勞動力缺失導致人工成本提高,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時代不同了,人力貴了,許多年輕人也不愿意吃苦了,就剩下這里老弱了。別說在城里找到多好的工作,就是做建筑工也比幫人養蠶掙錢多,而且風險也沒那么大。農村勞動力在面對包括種桑養蠶工作在內的多數農活時,估計更多的只會選擇走出去。專家認為,隨著城市占有土地的快速增加,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地價上漲成為一種長期趨勢。尤其是一些城市郊區征地可以獲得的賠償金越來越高,更使農業用地的成本大大增加。;因而大多農產品價格漲價的深層次、趨勢性原因,是務農成本的剛性增長。
貨幣的過度寬松包括國際貨幣的所謂輸入性通貨膨脹,以及國內前年幾萬億元的投入,使錢幣充斥于流通。貨幣大大多于產品,幣值就低于價值。因為價格乘上產出數量等于貨幣總量,而后者大幅增加,必然價格要大漲,才能平衡。
具體到蠶繭絲,供求變化也是漲價的主因之一。從2006年蠶繭絲大跌后,蠶桑銳減,帶來前年、去年供不應求已成共識。經過夏秋季的看養蠶種的數量和收益的大幅增加,刺激今年的蠶桑生產,一定的增量,將會使需求走向平衡,一種較緊的平衡。
供求能夠逐步平衡,但貨幣充斥一時半載卻難以改變。因此兔年的繭絲走向會維持在高價位盤整,尤其在5月春繭上來以前。這個高價位就是37到40萬元的區間。這個高價位是損害產業鏈后道為代價的,使成品銷售難以消化。雖然前道廠商大賺了一把,國內絲綢銷售、消費形勢卻并不佳。尤其三季度以來,據杭州絲綢城和綢都盛澤絲綢一條街情況看,多數品種價格上升過快、過高而出現了銷售困難。過去旺季銷量較大,現在顯得生意清淡,一些絲綢商店門可羅雀。綢都盛澤絲綢廠減機減產達到25%,有的廠已經停產歇業。領帶之都嵊州減產面也差不多。國外市場,出口總金額雖有所增長,實際出口的總絲量減少了。繭絲原料價格上漲過快、過高,給未有實質性恢復的國際絲綢市場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客觀上抑制了市場消費需求。累及明年我國絲、綢的出口。這些都反映了消費者對目前的價格水平難以接受,價格終端傳導困難。
總體上講,相對合理的繭絲價格才有利于產業鏈各個環節健康發展。合理的繭絲價格,應就是價值所在,能夠推動終端產品的國內外消費需求。由于發展水平,成本,物價水平和比較效益等因素,需要動態的和發展地進行看待價值。1:7:1.8的繭、米、棉價之比價,是歷史長期形成的規律,自有其生命力。今年資源性產品、農產品無一不漲。棉花價升近一倍,米價升3成。按照歷史上三者比價,每擔鮮繭價應落在1400至1700元之間,相應的白廠絲價為每噸34至36萬元左右。
應此,可以判測認為,今年上半年繭絲價還會在高價位盤整。六月初春繭上市后,絲價會緩慢地回落到其價值區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