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錯”的代價——沿海地區中小服企關停召喚市場良性機制
在哲學家波普爾看來,科學理論無法用經驗證實,只要經驗無窮,結論就始終值得懷疑。他的“試錯法”倡導一種對認識不斷證偽、不斷限定,從而提高其正確性的思維過程,即科學認識的形成須經歷四個階段:提出問題,嘗試性解決問題,排除錯誤,正確認識。
反觀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8.4%;服裝零售同比增長22.3%;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和利潤總額增速分別達到30.6%和44.33%。
一連串光鮮數據似乎說明服裝行業再次煥發無限活力,然而服裝作為終端產品行業,“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通過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機制,鑄造、調整和完善著行業的發展興衰。撇開“三駕馬車”的傳統分析思路,從實際市場感受出發不難察覺,“供給”和“需求”如同坐在市場平衡木兩端的頑童,其中一個變了,另一個勢必要跟著變。
從2011年一季度數據來看,“需求”的確在變:內需增速很高,但是內銷數量增速遠遠低于內銷金額增速;出口金額呈現兩位數增長,但出口數量增速僅為2.33%。“價增量不增”的增長方式讓價格矛盾更加尖銳。
與此同時“供給”也在變:人、原料、能源、政策等各種要素成本和供給量的變化都使得服裝產品的供給越來越浪費不起;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沿海地區中小企業關停之風愈刮愈緊,沿海地區固定資產投資收緊等讓“供給”變得越來越理智,但在國內二三線、三四線市場,新增需求驅使行業存在“供給”的非理性增長隱患。
無論供給還是需求,都與價格息息相關。首當其沖的奢侈品價格亂象已經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服裝CPI終于漲了,市場上體現出來的實際漲價更為兇猛。這究竟是服裝行業“終端話語權提升”、“附加值提升”,還是行業和品牌“抗風險低能”?漲價真的能有效平衡成本上漲,長期地作用下去嗎?
服裝價格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左右,首先是龐大的產業規模和參差不齊的產業狀態,本身就使服裝行業缺乏相對透明和廣泛認同的定價機制。多數品牌從“工廠”加工業務脫胎而來,采用成本定價,因此成本的波動會直接導致終端價格的跌漲,而服裝成本的構成又牽扯著一條長長的產業鏈,任何一個環節的價格大漲都會成為舉高服裝終端價格的強大理由。
當人們熱議勞動力、原料成本的時候,商業地租、物流黑洞等“加工外成本”也浮出水面。作為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平衡機制,終端價格為何如此脆弱?要形成所謂價格良性機制,產業鏈各環節如何從吸收傳導成本的現有模式中求得突破?在這個“試錯以證偽”的過程中,似乎不難理解那些不合時宜的中小企業的必要犧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