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制造業:換代遭遇融資之困
東莞傳統企業生產線大部分出產于20世紀80年代
不更新設備,擔心被邊緣化;買了新設備,又擔心訂單不足
在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漲、利潤下降的困境中,珠三角的中小企業不得不面對要不要設備更新、如何為設備更新融資的難題。
每談到這個問題,東莞東聯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聯”)總經理倪凌感慨萬分,近兩年他一直在爭取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融資租賃業的同行落戶東莞,幫助解決目前東莞中小企業設備更新難題。
目前珠三角融資租賃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渤海灣和長三角。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租賃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屈延凱認為,原因是當地政府對這個行業的認識不夠,不重視這個行業。
新興行業:尋找新途徑
賈越鵬正在考慮如何才能完成新設備的融資。
賈越鵬是東莞市星宇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宇”)總經理,這位來自四川的企業家到東莞工作10多年,白手起家,他于2002年創立了星宇,經營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LED產業。由于目前市場上的LED產品需求遠遠大于供給,所以擴大生產,增加新設備,是賈越鵬的當務之急。
LED產品,在幾年前利潤率可達到100%,雖然近年利潤率降下來了,但也還能保持20%~30%的利潤率。這在如今普遍遇到發展困境的東莞企業里是非常好的收益,事實上,東莞大量的傳統企業利潤率在3%~5%,并有不少企業今年出現虧損或減產。
然而,當賈越鵬要為新設備尋找3000萬元的融資時,他遭遇了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題——東莞中小企業局2010年調查顯示,東莞有74%的企業急需融資,但僅有30%能夠融資成功。星宇的廠房是租的,沒有土地和廠房作抵押品,銀行不愿放貸。
怎么辦?此時賈越鵬從朋友處了解到有一種新的設備融資模式——融資租賃。他主動跟東聯聯系。成立于2006年的東聯至今仍是東莞唯一一家融資租賃公司。
東聯與星宇簽訂了一個合約,星宇首付15%,剩下的85%由東聯墊付。星宇分三年償還欠款。購買設備的所有權歸東聯,而星宇等于從東聯租用新設備。直至三年還清欠款后,這套設備的所有權就轉歸星宇。
“現在我們企業的年產是1億元,每月銷售額為1000多萬元。增加新設備后,我們可以達到年產2.5億元,每月銷售額增加為3000多萬元。”賈越鵬告訴記者。
而東聯繼續為星宇擴產推波助瀾。“我們設計了一套融資租賃的模式,把星宇下游的客戶也囊括進來。”東聯總經理助理何檢珠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他們計劃為星宇下游客戶,如酒店、商場、工廠等提供貸款,這些客戶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是進行LED照明設備改造。讓人意外的是,貸款利率定為銀行基準利率。無疑,在流動資金緊張的今天,為星宇的客戶提供低息貸款,將能為星宇爭取到更多的客戶。
那么,東聯如何能做到低息放貸呢?實際上,它只是設計了一套新的商業模式——這筆利息差將由星宇代自己下游客戶支付給東聯。那么這一模式怎么能成立呢?我們簡單地計算這筆生意中各方的利益:首先是LED照明改造的企業,這些企業以基準利率獲得融資來進行照明改造,根據東聯的測算,LED比白熾燈省電70%,如果一家企業每月原電費為100萬元,使用LED后,它每月支付給東聯的月租+電費大約為50萬~60萬元,遠遠低于每月的電費,三年后將付清所有的租金和利息,因而這是一筆劃算的生意;而對星宇來說,由于解決了下游客戶的資金問題,所以將會獲得更多的客戶,它損失的是支付給東聯的4~6個點的利息,簡單來說,大致等于把產品的賣價打了個九折,以量補價,仍是有盈余;而對東聯來說,擴大了生意,穩賺不賠。
而對新興產業的設備更新,政府也持大力支持的態度。賈越鵬介紹,東莞政府規定,對創新型、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引進新設備時,有返還50%的政策。但前提是,滿足這些新設備投產后,企業年度銷售收入不低于3000萬元,稅負率≥4%等規定。
不過,如果這些企業自己沒有更新設備的實力,這一支持政策也將成空。
事實上,珠三角的設備更新仍是在考驗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目前東莞像星宇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嘗試融資租賃等一些更加靈活的融資方式。{page_break}
融資租賃公司在試圖通過設計一個個新的金融模型來打開當地企業的設備租賃市場。例如,東聯最新設計的一個業務新方向,是跟獲得當地政府資金支持的技改項目合作。比如,一個技改項目,如果政府提供該項目30%的獎勵扶持資金,跟上述50%設備更新返還的情況一樣,這30%的政府資金也是在企業70%的技改資金到位后才下撥。而資金較少的企業不得不面對融資難題。而東聯的金融模型是:東聯出資50%,企業出資20%。那么就有70%的自有資金到位,政府30%的獎勵扶持基金將撥下來。那么,東聯的利益如何保障呢?政府下撥的30%資金將有一部分作為保證金交給東聯,此外,每個月該企業向東聯交一定的租金,直至還清欠款。
那么,這種新型融資的成本如何呢?據了解,它在東莞一般為年利息12%左右,這較之珠三角銀行普遍給中小企業10%的年貸款利率略高。
然而,這種新興的融資行業在珠三角并未真正流行。據2010年1月東莞市中小企業局發布的《東莞市機械設備租賃行業調研報告》顯示,東莞融資租賃市場規模約為60億元,而2010年之前東莞每年實際交易額不足5000萬元,融資租賃市場飽和度不足0.8%,市場滲透率更是低至0.1%,大大低于全國約3%的平均水平。
因為上海和天津等地對融資租賃行業有優惠政策,所以融資租賃公司更愿意在這些城市落戶,而珠三角對它們吸引力不強。
上述調查還顯示,37.8%的有租賃需求的企業有意向通過融資租賃方式來引進設備。“希望能更多地引入融資租賃公司,它們比較靈活,能真正為中小企業融資解決問題。”賈越鵬說。
傳統行業:兩難選擇
新興行業設備更新難,而傳統的中小企業的設備更新更是難上加難。
在東莞常平鎮的一棟四層廠房的二樓,工人正忙碌的工作著。在入門通道的左邊擺著近10臺5年前買的織布設備,右邊則擺著今年新買的近10臺新織布機。
“這些機器每臺值12萬元。”這家廠老板黃鵬指著這些新機器介紹,70%買新設備的錢是去年獲批的銀行貸款。事實上,當地的傳統中小企業都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而黃鵬之所以雀屏中選,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是本地人,廠房是自己的,在有廠房作為抵押品的情況下,銀行愿意貸款。
“買設備主動權大。如果不買這些機器,那么前面的工作拖延,后幾道工序就得找人代工,也要給出一筆費用。”黃鵬說,幾經衡量,他還是買了新設備。
倪凌介紹,作為“世界工廠”,東莞大量傳統企業用的生產線是出產于20世紀80年代,如今,企業普遍面臨設備更新帶來的融資難題。
“對于傳統行業來說,產業升級很難通過大量投入技術研發來實現,最現實的一條路是更新設備。”倪凌說。
他認為,使用新設備時,一個工人可操作更多的機器,正品率提高。由于減少用工和次品率,提高生產率,每年可節省一大筆費用,購買新設備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然而,這一觀念在今年企業利潤下降、減產的情況下,卻遇到了挑戰。黃鵬的廠設備更新了,今年廠里訂單卻減少了30%,并且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也看不到好轉的跡象。這讓黃鵬很發愁。事實上,由于東莞制衣廠的人工成本遠高于東南亞,“現在客戶的第一選擇不是大陸的企業,而是東南亞的企業,東南亞做不了的訂單、要求比較高的訂單,才會交給我們。”為了在購買新機器后,有足夠的訂單,黃鵬不得不主動壓低訂單價,以拉來客戶。
廠里的利潤率比往年都低,甚至有30%是零利潤。黃鵬一籌莫展。事實上,比起其他已開始虧損的制衣廠,黃鵬的日子已算過得去了。{page_break}
“珠三角很多企業都不得不考慮設備更新的問題。不買新設備,擔心被邊緣化;買了新設備,能省人工,提高生產效率,但又擔心訂單不足,短期內資金會出問題。怎么選擇讓企業很苦惱。”東莞市德信絕緣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衛華感嘆地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