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品牌提價意在擺脫單純價格優勢的低層次發展戰略
盡管政府對抑制通脹信心十足,但洋品牌集體新一輪“漲價潮”卷土重來、國內品牌競相跟隨,意味著通脹預期還未得到實質性緩解。
在6月份CPI創35個月以來新高達到6.4%的背后,是不絕于耳的漲價信息,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漲聲一片。
今年以來發改委頻繁的“約談”行為,似乎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短暫的延遲漲價后,外資企業再次紛紛“揭竿而起”,以雅培、惠氏為首的洋奶粉再次全線漲價,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企業通過產品“瘦身”變相漲價,雅詩蘭黛中國公司宣布上調其部分產品的零售價,聯合利華、寶潔、歐萊雅以及安利等外資品牌也都于近期紛紛實施漲價計劃。
國內品牌自然不甘示弱。除了食品企業各顯神通、實施漲價或變相漲價之外,漲價風潮已蔓延各個消費領域。例如,日前李寧公司發布公告稱:第四季度鞋類產品價格將上漲7.8﹪,服裝價格將上漲17.9﹪,加上之前的安踏、特步、匹克和361度在訂貨會上公布的消息,國內5大知名的體育品牌的運動鞋和衣服將再次提價一到二成。據悉,年初以來,國內的五大體育品牌在價格上已經上漲了10%到20%。
盡管政府對抑制通脹信心十足,但洋品牌集體新一輪“漲價潮”卷土重來、國內品牌競相跟隨,意味著通脹預期還未得到實質性緩解,也必將對短期CPI的上漲帶來不利影響,也為6月份CPI是否已是全年峰值增添了些許不確定性。
企業對于漲價的官方解釋一般都是公司原材料成本上漲,以及研發投入、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大幅提高所致。但事實上,對于很多外資品牌來說,漲價并非是為了完全對沖因通脹造成的企業利潤下降,而是因為其在中國的定價策略。由于外資品牌擁有較高的定價主導權,加上部分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危機,使得它們擁有較為剛性的消費需求、可以收獲較高的品牌溢價。當然,如果不考慮對通脹的負面影響,國內品牌的跟隨漲價,意味著國內品牌和外資品牌之間的價格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也說明了一些品牌開始試圖擺脫單純依靠價格優勢占領市場的低層次發展戰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