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民的獨特紡織工藝
桂林的麻布紡織工藝,比棉紡的歷史更加久遠,且久負盛名。
全州東山瑤鄉流傳有一首古歌:“娘娘呀,娘娘呀!黃花嶺上扯葛麻,紡織葛麻織麻布,免得蚊蟲把人夾(叮)。”葛麻紡織品,是東山瑤家最早的家用麻布。
據元代馬端臨撰的《文獻通考》卷22中記載:“通典按:令文諸郡貢獻,皆取當土所準絹為價,多不過五十。”當時的零陵郡,就文令每年貢葛布十,有的還作為貢品貢奉封建王朝。當時全州轄屬零陵郡,故而在全州瑤族的葛麻織品的葛布頗為著名。
全州東山瑤鄉,偏居高山,天寒地凍,不宜種植棉花,采集葛藤紡織歷史由來已久,且有一套傳統的工藝和技能。他們在長期的生活中,了解到葛藤具有長纖維的屬性,就靠山吃山,物盡其用。瑤民們在每年的夏天,看到葛藤長滿荒山,綠葉覆地,藤蔓綿長,尚無支芽時,就上山采集葛藤,削去葉和葉柄,挑回家里,丟在小溝或井邊水里浸泡五至七日,使表皮腐爛,而后撈出洗掉表皮,除去藤骨就是灰白色的葛麻。把它晾在屋邊的竹竿架上,晚上不必收回,讓其打上兩三天的露水,再在陽光下暴曬干,麻色就變得更加白凈,質地也會更加柔軟。
葛麻漂洗暴曬成功后,織麻進行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發麻,即將柔長大片的葛麻撕成纖細的麻絲,使其每根麻絲大小相似,為理麻做好準備,因此,要把比青麻長一兩倍的葛麻撕成麻絲,既要分撕的技藝,又要膽大心細和有耐性。有的婦女在撕發葛麻時常會變得更加和諧親密友好。家家的庭院,廳堂,都會充滿瑤姑們的歡笑和喜悅。葛麻發絲后,半斤或幾兩一支捆好堆在廳堂的木壁上,下道工序就是進行績麻(俗稱理麻)。
理麻是瑤家姑娘最艱巨的勞作,多是在工余時見縫插針成晚熬更打夜趕績的,那種辛苦,只有瑤家老婦才知道。績麻要先準備一個竹織的團箱或淺口竹籃,一張小草凳,績麻的瑤女坐在單凳上,將裝絲的團箱放在左側,把兩根葛麻細絲理績在一起就放入團箱里,手中的麻絲有一根盡頭時,即扯一根麻絲理緊接上。如此,不斷地接頭,不斷地績理,團箱里績結的麻絲旋圈堆積達一定的數量后,停止結織。這時就用硬紙做一個圓筒,將績好的麻線纏繞在硬紙筒上,形成一個空心麻線圓團,用一根繩子穿過空心套好,把它掛在木壁上,當家里的葛麻完全理績成麻線團后,就進行下一道工序,紡麻線了。
紡麻線要用的工具,選用紡棉花所用的紡車。與紡棉花不同的是:紡棉花時花條不能沾水,否則棉條吐不出紗,而紡葛麻線要將麻絲團放在裝有少許清水的盆子里才紡,以防麻線干燥。當然紡麻線比紡棉紗要容易得多,因為麻線是事先理績好的,只要在紡車上把它紡緊即可,無需接頭防斷,無需理泡調勻。如果是紡績用作織麻布的線,將麻線紡緊,即可取下錘子,用拍紗架拍絲成絞。如果紡績的麻線用來做線用的,就要兩根麻線交織在一起,才能成線。麻線紡成后,用拍紗架拍線成絞,就可用灰堿煮后曬干,成為潔凈的白線,要想著色,就用自種的藍靛煮染,再曬干就可成藍線。紡績的葛麻絲如果用來織布,與棉紗的織布工序相同。瑤家自紡自織者較少,而自紡麻絲后請工匠織布者為多。
東山瑤家的葛麻布織成后,用途甚廣,有用來做成衣服的,有用來做蚊帳和麻袋等用品的。葛麻布堅韌耐磨,制成蚊帳可掛10至20年。葛麻帶可作籮筐裝載農產品,安全可靠比籮筐輕便,適合山區裝運貨物。葛麻布做熱天穿用的衣服,涼爽透風,被汗浸了也不沾身。葛麻布在東山瑤鄉的歷史上無論對生活或是生產,都起到過良好的作用。
紡織和染印總是連接在一起的工藝。瑤家喜愛蠟染,侗家喜愛色染,這都是桂林少數民族的傳統工藝。
瑤族蠟染的制作原料,藍靛是自己種植的,蠟汁有的用蜂蠟,有的用白蠟,其染印的方法是:先用小竹簽蘸上蠟汁,在布上描繪時,不需勾仿草樣,直接在細白布上精細地描繪出雞、鵝、騰龍、飛鳳、滑板、云紋、排牙,疊鏈等形象,然后放入藍靛桶里著色,再從靛缸里取出來,用清水煮沸,將蠟脫掉,布上即現出白、藍相間的各種花紋。蠟染花布、色澤明艷,形象逼真,素凈美觀,可作頭巾,被面,也可作衣服布料。在桂林各縣的瑤族同胞中,尤以龍勝紅瑤婦女對繪染技藝精湛嫻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