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纖業共同課題:可持續發展
歐洲化纖纖維工業協會理事長 FREDERIC VAN HOUTE
發展化纖是紡織業環保的根本手段
2010年歐洲化纖行業開始復蘇,某些領域復蘇勢頭強勁。預計今年行業產能會有適度增長,來自歐盟外的產品進口量將增長一成,整個行業將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未來歐洲化纖業仍將面臨挑戰。歐洲勞動力成本較高,紡織業產量有限,歐盟法規更加嚴格,全球范圍內產能過剩導致競爭激烈,市場保護和貿易扭曲措施廣泛蔓延等。歐洲更加注重國際貿易與投資,注重和亞洲特別是和中國的貿易伙伴關系。在產能方面,我們建議建立在對市場合理評估的基礎上,同時應該協力破除貿易保護主義。
近年來,歐洲公眾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越來越關注,這對于化纖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相比之下,化纖在持久性、土地節約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很多化纖的原料也都是可循環再生材料,所以紡織行業大量應用化學纖維是環境保護的根本手段,但也應該控制其能源消耗和廢物排放。革新技術與關注環保對行業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歐洲參與競爭的化纖生產商將共同努力實現化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日本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理事長小川恒弘
2014年全球化纖將過剩
按照現階段全球纖維產量的趨勢,2011年全球化纖產量將會達到新高。從2010年各個國家和地區化纖產量的情況可以看出,2010年化纖行業已經全面復蘇,預計2011年將會持續增長。其中,中國從2005年到2010年復合年增長率為14%,2010年與2009年相比年增長率為16%,兩首指標均居全球首位。印度的兩項指標分別為10%和5%,位居第二位。而除了中國、印度和東盟之外,其他主要化纖生產的國家和地區2005年到2010年復合年增長率都為負值。由于新興國家內需旺盛和棉花價格的飆升,盡管全球合成纖維開工率不斷上升,但市場供求關系依然緊張。我們預測化纖在2014年可能會供給過剩。為了避免預期中2014年出現的供需差距,已經占據世界化纖工業半壁江山的中國化纖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化纖工業“十二五”規劃強調產業結構調整,順應了時代要求。
未來,亞洲化纖工業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相互利益和可持續增長,加強信息交換做出準確預測變得至關重要。積極開拓亞洲本地化纖市場,特別是非服用市場,將會成為化纖行業重要的增長點。同時,在強調低碳綠色的21世紀,注重環保會成為行業自覺的選擇。亞洲化纖業還要進一步擴大FTA(自由貿易協定)網絡,加強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中日化纖行業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韓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李昌郁
加強多領域的雙贏合作
韓國是世界第七大紡織品出口國,國內紡織業占全行業企業數量的10.2%;占全行業從業者的7%。2010年韓國紡織業出口額為139億美元,占全行業出口總額的3%,并實現了4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未來,韓國紡織行業發展戰略整體規劃,主要內容包括加強對新型纖維產品的戰略性研發,推動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不斷提高,鼓勵紡織行業在雙贏中持續發展,促進FTA共贏效果最大化,擴大紡織與時裝業務領域等內容。
韓國為加強對新型纖維產品的戰略性研發,自2007年以來,已經有5037個新產品面世,這些產品推動了整個產業鏈的技術開發與互動;為保持核心材料的優勢,韓國集中發展具備良好增長潛力的新材料;同時,工藝紡織品的技術開發與產品發布也推動了韓國工藝紡織品的發展。韓國對紡織業從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并制定培訓系統,以此增加就業機會;通過設立時尚中心為閑置女性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并且雇傭更多的外國勞動力;聘用已退休專業技術人員為中小型廠商的技術顧問,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價值。韓國國內提出了雙贏式發展:加強產業鏈內部雙贏式合作,開拓嶄新領域以使其它相關產業進行合作;推廣健康的經營理念,避免過度競爭,保持合作關系穩定。{page_break}
印度合成纖維協會秘書長S C Kapur
印度滌綸保持強勁增長
印度目前各類纖維工廠消費量約8.3萬公噸(近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5%),化纖需求量為3.3萬公噸(近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滌綸是化纖中發展最快的纖維,滌綸在化纖中的比例約為80%。預計到2020年印度各類纖維需求量預計將達到13萬公噸(復合年增長率為6%),滌綸未來1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9%。印度也將持續投資上下游產業。
印度國內市場還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據有關部門預測,印度紡織服裝產業有望在2020年達到2200億美元,印度各類纖維需求將超過13萬公噸,復合年增長率達到6%。其中化纖產品出口份額預計由當前的4.5%增長到8%。化纖產業表現為進口低存度較低、國內市場巨大、高技術纖維快速發展、滌綸長短絲快速增長等,已經形成了多功能成熟化的市場。目前,依托國內強大的纖維制造能力,在原料基地規模擴張的支持下,印度滌綸產能繼續增長,并在化纖品種中將保持領先地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