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板眼中的“倒閉潮”
目前,浙江中小企業生存現狀究竟如何?近日記者與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高級管理培訓中心(EDP)有關專家一起進行了走訪。
企業倒閉VS老板倒閉
對于外界所稱的中小企業“倒閉潮”,多位受訪者以其親身感受提出了質疑。
杭州愛麗芬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敏燕表示,據她了解杭州周邊一些從事代工的小型企業的確出現了倒閉現象,但并未看到成片倒閉現象。
“很多企業其實是閉而不倒。”浙江千里馬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洪文祥這樣說道。他說,“千里馬”前段時間專門對企業進行了回訪,部分制造業企業的確出現了停產半停產現象,譬如有家塑料制品企業已經停掉部分車間,在臺州某開發區占地60畝的新廠區投產計劃也已推遲。
在洪文祥看來,企業的開工狀況必然受制于訂單,但是即便企業出現部分停工,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倒閉”。他說,有好幾位企業家都告訴他,既然行情不好,那就先“閑逛”著,一方面休息一下,另一方面則是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換句話說,對于經歷了較長穩定發展并且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企業老板來說,即便企業“停擺”,其作為老板其實并未“倒灶”。
浙大EDP中心副主任盧艷峰分析道,某個企業一夜之間老板突然“跑路”,引發員工討薪、供應商討債等連鎖反應,引起的社會關注往往比較大。譬如有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至9月份浙江省有228個企業老板“跑路”,就其數量而言雖然可謂是浙江企業界的“滄海一粟”,但是導致的社會震蕩以及折射出的深層次矛盾不可小覷。
內因VS外因
在多位受訪的企業家看來,個別企業的垮臺很大程度上與其盲目投資、過度發展乃至老板本身染上賭博等惡習有直接關系。這類企業雖然在業界所占比例極小,但作為反面教材值得人們引以為戒。
說到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生存困境,受訪者紛紛表示擔憂。
沈敏燕說,前段時間去德國駐上海領事館簽證,面簽時簽證官問她做服裝出口利潤率多少,她答5%。簽證官表示“已經很好了”,之前問過幾位都說只有3%不到。
她告訴本報記者,隨著匯率變動、勞動力成本走高,一些做出口代工的小企業的確難以為繼。部分企業停產乃至關閉也是一種理性的“止損”行為,因為這類企業不像大中型企業,為了整體戰略的需要可以仰仗自身實力忍受一定時期的虧損,而小企業如果每個月虧損幾十萬元是撐不了多久的。
說到匯率,以出口業務為主的長興絢鑫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立春斷言,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來說,如果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達到61,大部分出口企業都將無法忍受。
浙江萬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炳良表示,政策“蹦極”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這一輪的中小企業困境。他認為,2008年以后銀根寬松可謂是“開閘放水”,企業融資相對容易,部分企業據此擴大了投資規模,但是不到兩年又大幅度緊縮,譬如去年900萬元的貸款到期后只能再貸700萬元,還要求企業把部分資金留在銀行作為存款。如此一來,企業必然出現資金嚴重緊張的局面。而那些本來資金就不寬裕的企業,經此一折騰基本上就遭“秒殺”。
浙江中星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志良表示,出口企業受政府政策的制約很大,如果政策轉變太快,企業的確難以承受。他說:“企業運轉就像列車,突然剎車是要翻掉的!”
轉型VS升級
說到中小企業的出路,受訪者認為無外乎轉型和升級。但是“轉型要有方向,升級要有辦法。”
“企業家不要只顧蒙頭‘游泳’,必要時也要‘上岸’看看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怎么走。”浙江豐和創投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翰源這樣說道。
他表示,自己原本從事制造業,但是隨著民工荒、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這幾年大幅度地壓縮了傳統業務,開始轉向新能源等新興領域。
浙江合豐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思豐則對傳統行業有自己的看法:既然歐洲服裝行業還在生存,中國服裝業的生存空間應該還很大。對于傳統行業面臨的困境,他表示“關鍵要有核心競爭力”。他透露,隨著生產旺季的到來,合豐的月人均工資已經超過8600元。之所以能夠承擔這么高的工資,是因為其產品內銷擁有自己的品牌;外銷則主要給一些國際知名品牌代工利潤空間相對較大。
周翰源也認為,企業轉型并非只是單純尋找利潤更高的業務,同時也要實現企業戰略、管理等一系列升級。“打個比方,過去做企業就像灑水車,多灑一點少灑一點問題都不大,現在再也不能那樣粗放了。”他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