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繭絲綢業正面臨破繭蝶變難
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絲綢實現價值回歸成為絲綢產業面臨的新挑戰。
有著6000多年中國文化底蘊的絲綢產業如今正遭遇著破繭難題。
入世十年來,絲綢產業雖穩步增長但卻發展遲緩。據海關統計,2001年全年,我國真絲商品出口額為18.57億美元,而2011年前8個月,我國絲綢商品出口額為23.90億美元,十年來增長僅為28.7%。
而隨著印度、泰國、越南等國政府投入的加大,來自周邊國家的競爭將日益加劇,加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市場壓力,讓國內繭絲綢出口價格的比較優勢正被削弱。
近日,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國家繭絲綢辦主任邸建凱指出,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集團和自主品牌,對國內絲綢市場和國際新型出口市場的開拓不足以及抵御國內外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是掣肘我國繭絲綢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因。
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中,如何對絲綢進行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讓中國絲綢實現價值回歸成為絲綢產業面臨的新挑戰。
尷尬現狀
十年來,我國真絲商品出口市場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鞏固美國、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傳統國際市場的基礎上,加大了對巴基斯坦、土耳其、俄羅斯、羅馬尼亞等新興市場的開發,國際地位有了明顯提升。但是,國際巨頭紛紛發力,各種商務成本的不斷上升,讓整體處于低端水平的中國絲綢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0月28日,《中國企業報》記者來到被譽為四大綢都之一的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實地采訪。雖然此前對絲綢業的困境早有了解,但眼前的景象依然出乎預料。一路望去,街巷蕭條凌亂,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有過的繁華。
“原來有2700多家紡織工廠,現在很多都倒閉了,做真絲(指桑蠶繭絲)的已經沒幾家了。”一王姓司機告訴記者。
“目前的形勢,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嚴重。”廣東省繭絲辦主任羅房充滿悲觀地說。
在國際市場消費疲軟的大背景下,原材料價格的大起大落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就像兩座大山,讓絕大多數貼牌生產低端產品的絲綢企業喘不過氣來。有些資金實力不足的小企業撐不過“嚴冬”,紛紛宣告破產倒閉,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也在微利和無利的夾縫中苦苦斡旋。
而絲綢價格的波動,給掙扎求生的絲綢企業帶來更多飄搖不定的感覺。“每三年一次大起伏,每年一次小起伏。”云南省保山利根絲綢集團公司負責人徐利根如此總結。
“蠶繭價格從今年初的1200元/擔上漲至現在的1800元/擔,而廠絲價格去年初浮動在23萬元/噸,今年3月份最高時曾賣到42萬元/噸,現在又回落到30—32萬元/噸,像過山車一樣上躥下跳,這對企業的影響相當大。”江蘇吳江市絲綢協會副會長、吳江鼎盛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建華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般加工工期至少需要一個月以上,假設在3月份花42萬元/噸買進蠶繭加工,等4月份加工完成后,蠶繭的價格早已經發生變動,如果4月份蠶繭的價格降至38萬元/噸,那么,不算加工、能耗等其他成本,光買進就虧了4萬元/噸。”吳建華給記者盤算了一筆賬。
“原材料價格的波動特別恐怖,它不能穩定人心。今年的6月3日,我從外地調18噸捻,11萬元/噸,6月8日我又調來18噸捻,短短5天時間就掉到9萬元/噸,一噸就掉價2萬元,我18噸捻前后5天時間就虧了36萬元。”安徽京九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品德這樣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
《中國企業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年前,員工8小時制工資成本一般每月在800—1000元左右,現在每月漲到2500—3000元,翻了足足3倍。
然而,由于沒有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自主品牌,所以雖然出口量遙居世界第一,但卻無法掌控國際市場定價權,只能被動地任人魚肉。
“有時候明知道沒利潤,我們也要接下訂單,目的是為了維護好長期的合作關系,因為一旦你不接,他可能就跟別人簽了,你可能就永遠失去這個客戶了。”一家企業主無奈地說。
這種現狀很快帶來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據記者了解,由于常規的絲綢產品附加值低,且品種單一,價格透明,廠家為了爭奪客戶,便出現了相互壓價的現象。“張三不賣,李四賣,李四不賣,王五賣。無序的壓價競爭背后凸顯的是整個產業的結構不完善。”馬品德表示。
而國內市場的無序競爭,讓國外客商坐收漁翁之利。
“目前的形勢已經讓絲綢企業喘不過氣了,我們必須找一條出路,找一條活路,那就是品牌建設。”吳建華表示。
價值回歸
在出口遭受重創后,開拓國內市場,加強科技創新、精深加工、植入中國文化以及走品牌發展路線成了各企業突圍尷尬處境的不二選擇。
“中國絲綢企業再想靠初級產品低價贏市場已經不可能了,因為你比不過印度和越南國家,他們的價格更低廉。”萬事利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文禮這樣說。
“內外并舉、從產業下游‘游’向上游,改變過去單純的生產型經營模式,逐步走向織造、成品一條龍的品牌化發展,是我們未來的戰略規劃,我們已經向東華大學(上海)借腦,聘請專家全面來參與面料研發、品牌營銷、成品設計等環節。”吳建華說。
以技改為動力,加強科技驅動和自主創新,向產業鏈兩頭延伸,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是京九絲綢公司在動蕩局勢中立于不敗的防身術。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新品開發力,努力打造品牌和產品知名度以及提高市場服務意識,是我們企業今后的目標。”馬品德這樣說。
把漢字、茶、青花瓷、唐裝等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植入絲綢制品中,讓品牌和文化交相輝映,從而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是萬事利集團以自主設計為主導、深挖絲綢文化產品以及兼營國內外市場的經營策略,這給企業帶來了增長的動力。2010年,大部分企業均遭受到外貿的重創。而萬事利集團不僅未遭受影響,反而業績呈現增長趨勢。
將文化創意融入傳統行業,無疑給國內繭絲綢行業帶來新的生命力。商務部國家繭絲辦副主任李朝勝認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主導發展文化產業,相關企業應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戰略帶來的機遇,結合絲綢濃厚的文化底蘊,挖掘絲綢文化產業價值,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這或許是中國絲綢產業實現復興的新路徑。
“去年,我們高附加值的絲綢產品銷售增長了125%,利潤率高達150%。”萬事利集團董事局執行董事屠紅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際消費市場的高端購買力并沒有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減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