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樣”不合格 百貨商場應為不合格服裝負起責
為降低成本,目前服裝產品的做法,正因為此舉將眾多服裝品牌帶入窘境。
近日,一份由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香港、澳門等21個城市的消委會,以及消保委聯合發布的運動服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從市場上購買的60個受檢樣品,有56個樣品通過了全部項目測試;但未通過檢測的4個樣品皆為國內外知名品牌,分別是匡威、哥倫比亞、樂途以及諾詩蘭。
其中,匡威和樂途分屬于著名運動品牌耐克和李寧旗下品牌,哥倫比亞和諾詩蘭更是宣稱來自國外的專業戶外運動專家。不合格原因是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等未達到國家強制性標準及相關產品執行標準。于是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又是名牌服裝出事、又是“老四樣”不合格?
應該說,這次比較試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尤其作為運動服裝,染色牢度差的容易遇到水、汗漬或唾液時,顏料容易脫落褪色,不僅影響美觀,并且顏料中的染料分子和重金屬離子可能會被皮膚吸收,危害健康。但令人遺憾的是,名牌服裝的解釋又是將問題轉嫁給代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讓利消費者,服裝產品代工已成為行業的普遍現象,因此難免帶來產品質量監管存在把控風險。
筆者認為,這種解釋只是一種托詞。比如pH值超標與降低成本并沒有直接關系,過高的pH值可用醋酸清洗、中和、降低,有關專家指出,每米棉質布料的加工成本不到一分錢。而品牌服裝屢被查出問題,其實與零售市場未把好關有直接關系。
一方面,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只會對國家強制要求送檢的食品、家電等產品做強制送檢要求,對于服裝尤其是知名品牌服裝,商場并不會對每一批次的商品進行抽樣檢查,因為送檢費用高,且時間長,在每批10~20天左右的檢測時間的現實因素制約下,勢必會拖延新品上市時間尤其是新品上市高峰期,最終導致商家與廠家遭受雙重損失。
同時,也不排除一些國內服裝生產商,花幾千上萬元到香港或法國、意大利等地弄個“出生證明”,注冊個品牌,再進駐百貨公司就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品牌”,而且還能賣個好價錢,這些假洋品牌往往對代工企業監管不力。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雖然大賣場因天價進場費飽受詬病,但是對于強勢品牌來說,商家又放低身段,甚至對其寬以“零門檻”入場。因為目前多數百貨是采取由品牌商控制商品進、銷、存的品牌聯營模式,而對于一些知名度高、適銷對路的品牌,可是來來去去就只有那幾家品牌,這不僅造成了百貨商場千店一面同質化嚴重,也使商場過度依賴于這些品牌。于是,對較高知名度與美譽度的品牌,商場行使的是一種合約擔保,而知名品牌商有意無意的在鉆這種空子。
因此,對于品牌服裝屢被查出問題,百貨商場應肩負起責任,相關職能部門也要簡化檢測流程,建立專門的檢測渠道和機構,畢竟服裝是排在“衣、食、住、行”的首位,因此,讓老百姓穿得安心、放心刻不容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