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迎合M型社會高開低走做中端
中國市場結構一直以低端為主體,這是中國消費者的整體收入水平決定的。已經實現產業集中的行業龍頭企業,其規模也主要是由低端產品支撐的。
所以,隨著中國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多數產業逐步走向成熟,中國企業的主要問題不再是規模問題,而是結構問題。企業的結構必須與市場結構一致,越是大企業,只要以國內為目標市場,越是不可能超越整體市場結構。
剛剛解決了溫飽和小康的消費者,正在走向以中端為主的消費結構。中國的中端市場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中端市場,做中端的能力將成為龍頭企業基本的生存能力。但從低端向中端升級,不僅需要實力,更需要智慧。
結構升級從中產入手
中國企業從低端向中端升級,往往經歷這樣的路徑:低端—高端(偽高端)—中端,而不是簡單地走“低端—中端”的路徑,這是中國中端市場的特殊性決定的。
中國是個典型的M型社會(或者說是心理上的M型社會),其典型特征就是中端消費者的缺失。所以,中國企業的市場營銷面臨這樣的困境:中國企業占領低端市場,而高端市場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是跨國品牌的天下。中端市場的缺失,使中國企業的升級面臨著無路可走的窘境。
李寧公司就是個典型的例證。原來的低端品牌想轉型,結果遭遇“中產階級”陷阱。中產階級的消費,不是趨高消費,就是趨低消費。中端消費是個“泥濘的中間地帶”。
中端消費者的缺失,既表現為收入的缺失,也表現為心理的缺失。中國企業的升級,必須從認知中國的中產階級入手,他們才是中端消費的主力。
盡管調查數據顯示有三成中國家庭已跨入中產行列,但很多人感覺自己“被中產”了,說明多數中國人不認同自己屬于中產階級,這與身份認同的心理有關。
中產既是一種收入劃分,更是一種消費心態。見識和消費過高端甚至奢侈品,不以消費高端為喜;有足夠的購買力消費附加值較高的中端產品,是中端消費的主流;即使購買物美價廉的低端產品,也不以為恥。因而,中國企業的升級,首先面臨的不是收入問題(消費能力問題),而是身份認同問題。
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一部分滿足基本的生活或生存需要,低端產品多數屬于此類消費,附加值低,物美價廉,屬于理性消費;另一部分滿足社會認同需要,通過消費獲得社會認同,屬于感性消費,甚至是狂躁型消費。比如:香煙在中國呈現兩極分化現象,普通消費者的低端消費,以及大量的高端“面子消費”——社交性消費。
電視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按照當時的消費水平,專家們預測14寸電視應該是主流。但當收入極低的中國消費者跳過14寸、18寸,直接購買21寸電視的時候,專家們才發現預測失誤。這種現象在中國很常見。當消費者購買屬于身份認知性的產品時,往往會跨越一個消費層次。奢侈品在中國的消費者,除了部分高收入者外,也包括很多中低收入的消費者。
滿足“身份認同消費”
身份認同消費有兩種情況:一是自我身份認同。比如:因為我是中產階級,所以有著中產階級的消費方式;二是社會認同。比如:因為我敢消費高端商品或奢侈品,證明我有錢、有品位、有身份,炫耀性消費就是如此。
成熟社會的價值消費,通常是第一種身份認同消費。追趕型國家的消費者,個人身份的變化很快,第二種身份認同消費很普遍。所以,中國人在價值消費領域總是表現出一種與收入不相稱的消費行為。中國人在國外旅行,人均消費幾乎是世界最高的,這并不證明中國人特別有錢。實際上,日本和臺灣的旅行者同樣曾經表現出這種消費方式,但現在的消費反而更加理性。
一個有著自我身份認同的人,心理是強大的,消費不容易受環境影響,消費是因為自己需要。一個尋求社會認同的人,很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消費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
如此分析,就能發現中國消費者有三個特點:第一,收入水平整體提高,有著價值消費的能力和意識;第二,自我身份認同不高,自我身份認同低于收入水平,并且有著改變身份認同的愿望和收入能力;第三,價值消費最好能夠帶來有利的社會身份認同。
根據上述特點,可以發現曾經被認為不理性的消費行為有著理性的理由:一是低收入消費者購買與收入明顯不對應的奢侈品消費(偶爾);二是中產階級消費的不是中端價值型產品,而是有著高端形象的中端產品。
有著高端形象的中端產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品牌或產品形象有高端印跡;二是價位屬于中端價位。中國企業的升級,必須滿足消費者這種由于身份認同帶來的價值需求。
這就意味著從低端向中端的直接升級是很危險的。因為這種升級有兩個特點:第一,價格上屬于中端;第二,品牌或產品形象屬于低端。比如:如果伊利、華龍、白象、雙匯等企業把自己的產品改造成金伊利、金雙匯、金華龍、金白象,即使產品品質真的不錯,但由于這些品牌在形象上整體屬于低端,這樣的升級也很難被中國的消費者接受。
瞄著月亮打飛機
打造一個看起來像高端的品牌或產品,然后“高開低走”,穩定在中端價位。這樣的產品,形象高(價值型、身份認同)、價位合適(與購買力相對應),這才是中國企業升級的正確做法。這種做法被戲稱為“瞄著月亮打飛機”,或者“求乎其上,得乎其中”。
很多企業升級成功,采取的就是這種方法。比如:
華龍沒有升級為“金華龍”,而是“今麥郎”,最初感受像高端產品,現在已經是中端價位。
雙匯的升級產品不是“金雙匯”,而是“王中王”,雙匯王中王最初定位于高端,初期銷量也不大。但蒙牛的升級產品“特侖蘇”,看似高端產品,卻位居中端價位。
雪花啤酒,最初是高端定位,但隨著價位下調,銷量迅速擴大,已經成為中國單一品牌銷量最大的啤酒。
這種升級方式,能夠給剛進入價值型消費的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心理利益,也更利于消費者獲得社會認同。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中國消費者從價格型消費轉向價值型消費,并不是循序漸進的,在心理上是跨越式的。但受制于消費能力,又無法實現真正的跨越,所以就會樹立一個“偽高端”的價值標桿,同時滿足消費者的價值訴求與支付能力這對看似矛盾的需求。
結構升級,不是簡單的直線升級,而是“高開低走到中端”,這需要企業極其熟悉中國消費者心理,也需要營銷智慧。
當中國企業采取這種模式進行結構升級時,一直盤踞高端的跨國品牌也在追逐中端市場。阿迪進軍二三線城市,耐克賣出“李寧價”,都是在追逐未來中國龐大的中端市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