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漲跌起伏有待完善棉花產業政策
伴隨著棉價近年來的漲跌起伏,河北省棉花種植面積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而下游產業的寒冬,又讓本已脆弱的棉花市場雪上加霜。寒流來襲,面對令人“揪心”的棉花,無論是棉農,還是棉企,都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近日,來自棉花企業、紡織企業、棉花協會、政府職能部門的業內人士齊聚省會石家莊,對收儲形勢、棉花產業政策、產業鏈各環節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
棉價低位運行
“現在棉花收購價是4元/斤,跟我心里價位5元/斤還差不少。”東光縣連鎮小邢村馬奎英家今年種了13畝棉花,至今還沒舍得出手。
馬奎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平均到1畝地上,化肥和農藥需要500元左右;加上分4次摘花的人工成本500元,每畝成本約1000元,比去年成本增長近10%。由于今年本地棉級別不高,收購價通常不到4元,按每畝產量500斤算,1畝實際利潤不足1000元。她說種棉不如種糧劃算,明年打算改種糧食。
目前,雖然價格比去年每斤高出四五毛錢,但“抻”著不賣的不只馬奎英一家,滄州、衡水、邯鄲許多棉農不僅存有惜售心理,而且棄棉種糧意愿較強。
“今年種小麥玉米的畝平均純效益為1124.3元,而種棉花只有726.7元,相差近400元。預計明年全省棉花面積會由今年的867萬畝減少到800萬畝左右。至此,全省棉花種植面積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棉農比較收益降低是一個重要原因。”省農業廳經作處鄧祥順處長介紹。
在棉花剛上市的9月,國家就及時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確定每噸收儲價格為2.04萬元,為浮動的棉價兜住了底。然而,記者在邯鄲、邢臺、石家莊等地皮棉現貨市場采訪發現,近日4級小包棉主流成交價在1.87-1.88萬元/噸,換句話說,就是棉花市場價格低于收儲價格。
對此,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國家收儲政策對遏制棉價大幅度下降,保護棉農利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收儲政策,棉價跌幅會更大,波動會更劇烈,棉農受傷會更重,植棉面積下降會更快。
產業鏈步履維艱
盡管收儲政策目的明確,保護棉農利益作用顯著,但在當前內外棉價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也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今年以來,常山集團除新型纖維產品和滌棉工裝面料等特產品外,常規產品普遍缺乏訂單,尤其是大訂單、長訂單明顯減少。”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榮智認為,收儲政策過于強調保護棉農利益,對紡織企業承受能力估計不足,直接導致紡織企業步履維艱。
同時, 衡水市棉麻公司總經理吳恒躍表示:“由于連續收儲,不僅庫容不足日益凸顯,安全壓力也已繃到極限。”
據了解,近來國家兩次調高收儲價格,使國內棉價逐步穩定在每噸1.9萬元左右。但由于國際市場持續低迷,需求不足,國際棉價持續下跌,造成國內外棉價差價不斷擴大,目前已經達到每噸5000元左右。棉花價差長期持續擴大,紡織企業承擔了較高的原料成本,嚴重削弱了棉織品的國際競爭力,造成訂單流失,利潤下降,虧損增加。今年以來,從全國重點棉紡織企業看,虧損面在30%左右。
肖榮智分析,儲備政策包括收儲和放儲,缺一不可。目前國家儲備總量已接近750萬噸,隨著收儲繼續進行,儲備量會越來越大,國內市場資源將進一步減少,尤其是高等級棉花會比現在更加緊張。他建議,國家應以有利于增強紡織品國際競爭力的價格,繼續投放國儲棉,滿足企業用棉需求,減小對內外棉差價繼續擴大的預期,維護紡織產業安全。
政策有待完善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省棉花播種面積867萬畝,預計單產62公斤,總產53.5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8.58%,9.9%,17.5%。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棉花產業出現了“三減三降”,即面積減,單產減,總產減,品質下降、棉農收益下降、紡織企業效益下降的現象。
談及原因,省供銷社副主任、省棉花協會會長趙增華認為,主要由于存在保護棉農利益與紡織業發展之間、國家調控與放開市場之間、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之間、收儲政策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四個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保障棉花產業健康發展,需要國家、企業、社會組織、棉農的共同努力。
趙增華說,解決“四大矛盾”主要得依靠政策調整,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即“釋放收儲壓力,實行按質直補”。通過國家補貼的方式,以較低價格向市場投放儲備棉,穩定棉花市場價格,滿足棉紡企業用棉需求,緩解收儲壓力;對棉花實行按品質等級直補,既讓農民直接受益,也有利于調動棉農科學植棉積極性,提高棉花品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