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品牌陷入“加價高、庫存高”怪圈
今年,不僅是運動品牌,包括休閑及時尚在內的各大品牌似乎都為庫存煩惱著。一方面是企業不斷打折促銷清理庫存,一方面卻是消費者認為服裝價格依舊高企。
對這一“怪異”現象,有觀點指出,這與服裝分銷的中間環節不無關系。“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服裝從工廠出來后經過了經銷商、代理商、分銷商等環節才流通到市場,服裝價格除了考慮成本因素外,還需要考慮在銷售渠道中的提價過程,服裝銷售的中間環節攫取了較大利潤。”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指出。
有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品牌的渠道加價率達4至8倍,而國際二線品牌也就6至7倍,休閑、快時尚類品牌則在2.5至4倍。
“這個絕對是很保守的數據。”生意社紡織行業分社分析師陳長松表示,國內二線品牌的加價率都可以達到6至7倍。隨著近兩年服裝價格上漲厲害,相應的加價率也水漲船高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驅動服裝漲價的因素包括勞動力成本、商業終端成本、生產成本。近幾年,服裝的原材料成本、租金成本、人工成本等都大幅提高,品牌商為謀求利潤只能提高倍率,因此導致產品價格不斷上漲。
熊曉坤解釋表示,中國服裝的低成本為加價率提供了較大空間。“國際二線品牌的成本價本身較高,如果渠道加價率也較高,將削弱其在服裝市場的競爭力。而國產服裝成本價較低,渠道商為了使利潤最大化,使國產服裝價格提升至市場平均水平。”
對于服裝價格的上漲,企業在年報中紛紛以成本上漲為托詞。但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成本上漲僅是部分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國內服裝行業價格仍舊太“虛”,且終端漲價幅度一貫大于成本上漲。
上述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電子商務強勁追擊之下,正是因為較高的定價,使得各大品牌又不得不紛紛高調促銷去庫存求增長。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預計李寧、安踏、中國動向及特步在內的四大體育用品公司2012年有超過100億元的存貨。但另一方面,品牌服裝的價格又下不去。“服裝價格上升將使服裝市場情況進一步惡化,加大企業庫存量。”熊曉坤表示。
陳長松指出,高企的服裝價格不僅使得庫存增多,而且在與電商競爭時,傳統品牌的優勢也會更加缺失。而比較健康的服裝品牌的定價模式需考慮品牌的定位。“一線品牌加價高自有說法,不過二、三線的加價那么高就不行了,畢竟大眾消費都在這。”
相對而言,國內服裝行業尚處在加盟性發展階段,而較直營而言,這一模式中間環節較多,自然加價率也高于直營。不過,未來行業不一定非要走直營才能讓加價率回歸正常。
陳長松進一步補充,“現在基本很多品牌商都有商城,正確的做法應是線上線下齊進,線上做日常款式,而線下則注重更高層次的品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