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6月份我國進口外棉數量大降的原因
除中國外全球市場棉花資源偏緊
5月份以后,外商、國外出口企業2013年度皮棉供應量持續下降。從中國進口棉種類來看,以美棉、印度棉、澳棉、中亞棉和西非棉為主,但截至6月20日2012/13年度美棉的簽約量和裝運量已分別占預計可出口總量的101%、89%,僅剩34.4萬噸棉花待運,而買方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印度因國內棉紗出口訂單旺盛,對棉花需求處于快速增長狀態,在自身棉花資源偏緊的情況下,棉紡織企業一直呼吁政府限制棉花出口,其出口政策也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棉商、加工企業4月份以后出口意愿下降,而中國保稅區大量低品質印度棉滯銷也加劇了外商操作的擔憂。澳棉雖然6-8月份抵達中國主港的數量較多,但同烏茲別克斯坦棉一樣,因價格較高阻擋了銷路,特別是在5月中旬后高支紗銷量觸頂回落的情況下,中國大中型棉紡廠對102美分/磅以上的價格普遍難以消化。
保稅棉出貨遲緩,保稅區庫容緊張
4月份以來,中國港口保稅棉的存儲量連續突破30萬噸、40萬噸甚至一度接近50萬噸,近幾個月一直是“進的多,出的少”,特別是短絨含量大、一致性差的印度棉、美棉銷售更加困難,部分貿易商甚至一周沒有成交,因此外商和部分進口商要求供貨方往后推遲裝船、交貨期,加上4、5月份各港口“棉滿為患”以及印度棉出現“內外倒掛”的現象,一些合同被外商和進口商取消或轉運至東南亞其他國家銷售,部分西非棉也直接改港至印尼、越南及馬來西亞港。
進口企業信貸額度被壓縮,開信用證遭遇壓力
由于國儲棉競買后可以不用移庫直接進行質押貸款,這解決了一些資金流緊張企業的短期壓力,因此開LC90天信用證購買外棉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另外5月份以來的“錢荒”,對很多大型進出口公司影響較大,江浙一些企業信貸額度甚至被削減了50%,進口企業四處拆借或找其他公司代開信用證使合同繼續執行,有的貿易商直接同外商、供貨商協商取消合同。浙江某公司原本6月底前有5000-6000噸印度棉到港,但由于保稅棉銷售遲緩、企業信貸額度被壓縮,只能把合同推到8月份執行。
進口配額不足限制外棉清關進入國內市場
4、5月份因2011年度進口棉出庫銷售數量不大,加上獲得進口配額的大中型棉紡廠短期沒有采購保稅棉的動力,因此配額的發放和使用數量都不高。部分企業關注2013年度的外棉(11月及以后的船期),計劃在6、7月份逢低入市下單,并在ICE期貨或鄭期上做套保,以規避風險。同時6月份以來國家有關部門根據用棉企業的需求,適度加大了2013年儲備外棉的出庫銷售數量,在價格和質量上的優勢使國儲外棉頗受青睞,保稅棉、船期棉處于競爭劣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