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愛披洋馬甲 市場需求是誘因
昔日家門口的服裝品牌,如今很難辨別它的“出身”。包裝或偽裝成假洋品牌,成為服裝行業的“流行病”。怪罪消費者崇洋的同時,國產品牌缺乏競爭力、監管不力等也是病因。不過,揭開洋品牌的偽裝面目,消費者的認可度就會大打折扣。
本土品牌愛披洋馬甲
外國模特的海報、標榜異國風格的設計、來自另一半球的品牌故事……當這些“洋”元素不斷出現在鄭小姐一直關注的某服裝品牌上,她不禁直呼:“明明就是本土品牌。”
鄭小姐已不記得,何時起這個本土品牌貼上了眾多的洋標簽,但她留意到,自從有了這些洋元素之后,該品牌服裝的售價“一路飆升”,而身邊從前很少關注該品牌的朋友,也開始誤會這是個“舶來品”。
事實上,鄭小姐的“發現”,在當下的服裝品牌中,已非個案。在日前江蘇泰州工商部門調查的236個服裝品牌中,7成以上品牌都是“洋名字”,且從商鋪logo、服裝吊牌、宣傳畫冊到店員介紹都透露“洋品牌”的痕跡。
從假冒到變裝 招數升級
在前述調查中,有關部門查處假洋品牌案件84起,其中服裝類37起,成為假洋品牌的重災區。不少假洋品牌實為國內注冊、生產,卻打著國外進口的幌子。例如,“尤尼克斯”運動襪,標注“產地日本”,實為內地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假洋品牌已不再是簡單的“冒牌”,而是使盡招數、變法包裝。根據業內人士的分析,目前市場上的假洋品牌大致分為幾種類型。一是在境外注冊商標,但產品從設計到生產都在國內完成;二是境外注冊商標,設計、原材料從國外引進,產品生產則在國內完成;三是國外注冊商標并生產后,轉銷國內。
市場需求是誘因
對于市場上“看起來”、“聽起來”、“感覺上”像洋品牌的假洋品牌,中國市場學會品牌委常務理事吳之分析,消費者傾向于洋品牌,因為市場發展過程中,洋品牌代表安全、可信等。洋品牌的供給不足、價格昂貴在業內看來,也是國內企業“偽裝”以謀取利潤的誘因。
曾對品牌進行研究并著有《大牌密碼》的作家范軍分析,另一原因是國產品牌,缺乏競爭力。這樣的“偽裝”在范軍看來不利于國內服裝業的發展:“沒有自己的品牌,最后什么也沒有剩下。”吳之指出,監管不力也是導致企業“摸著石頭過河”,偽裝洋品牌的溫床。
“加一些外國元素,價錢越來越高,身邊買的人反而越來越多。”鄭小姐發現前述服裝品牌消費者越來越多,但她表示,面對與真正洋品牌差不多的標價,又明知是“本地嘢”,她不會再購買該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