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智能穿戴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今年的CES展上智能穿戴產品可謂占據半壁江山,但觀察市場,似乎還是看不到消費者的熱情,2015年智能穿戴產業到底是死是活?我認為,經過兩年半時間的探索與試錯,整個智能穿戴產業的終端產品2015年將繼續分化,這將促使產業規模繼續擴大。2014年國內智能穿戴市場規模已達到20億元,2015年國內智能穿戴終端產品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市場規模將達到26億~28億元人民幣,將會有一批創業者受益于產業增速所帶來的紅利。
資本市場將會出現震蕩。面對2015年,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國家希望股市有所好轉。因此,2015年將面臨股民信心與國家信心之間的較量,這種博弈將會給資本市場帶來震蕩。而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一旦權重股獲得復蘇,至少短期內資本會大規模流向權重股。原因很簡單,相比概念股而言,權重股如果能獲得復蘇,其回報相對于概念股更為實在,也更為穩健。而一旦權重股的復蘇步伐有所減緩,或者復蘇乏力,盤旋在資本市場上的資本必然會再次尋找風口,借助風口的力量“吹大”概念股的價值。
而對于經歷了2014年風口的可穿戴產業鏈概念股而言,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在產品、技術上采取實際行動,如果沒有借機將單純的概念股轉換為成長性概念股,在2015年的資本市場上將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同樣,對于已經在2014年的風口上抓住了機會,并付諸行動的可穿戴產業鏈股而言,2015年不必擔心短期震蕩,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將會帶你飛得更高。
行業將會趨于理性。2015年可穿戴設備行業的大趨勢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理性”。不論是投資人的鞭策,還是創業者的成熟、冷靜,都會讓行業的發展更加理性化。而從市場的大環境來看,可穿戴設備依然會延續2014年的火爆,資本市場也依然會看好可穿戴設備行業。但對于創業者而言,資本關注與理性之間的關系需要把持到位,否則容易讓自身的創業陷入被動。
當然理性并不局限于資本與媒體。從技術層面來看,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鏈的整體技術將會朝著垂直、專業的方向發展。傳感器、芯片等不僅會推出專屬可穿戴設備的方案,而且會針對可穿戴產品細分市場推出針對性的方案,比如智能腕表類、眼鏡類、衣服類、醫療類等,將會推動可穿戴終端產品的技術性能不斷提升。從產品層面來看,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將會往兩個極端路徑發展。一條是聚焦細分市場,用聚焦思維方式聚焦用戶、聚焦功能,推出極致、簡單、精準的產品;另外一條是繼續在理想國中與國外巨頭比拼技術,或者是模仿再創新。但在商業化路徑中,顯然第一條路徑相對會走得更容易。不論選擇哪條路徑,對于可穿戴產業的培育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硬件碎片化進一步加劇。盡管谷歌、蘋果等都紛紛為可穿戴設備推出了系統平臺,行業內對于可穿戴設備基于系統平臺的生態圈發展模式也普遍達成共識。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是否會進入系統平臺應用年,這或許是業內外關注并討論的話題。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在硬件方面隨著產業應用的延伸、擴展,以及垂直、細分市場的挖掘,產品品類將會較2014年有更大幅度的擴充。2015年可穿戴設備將不再局限于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服飾、鞋子、眼鏡、遠程醫療、金融支付,以及與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物聯網等領域打通的可穿戴應用產品將會不斷出現并分化。而隨著產品品類的擴充,在缺乏系統平臺的統一環境下,隨之而來的就是硬件碎片化情況的加劇。
設備互通將會是趨勢。不可否認,大部分廠商心中都有一個生態圈的夢想,尤其在標準尚未形成的可穿戴設備領域,各自都希望能夠依托自身的核心產品進行延伸,形成自身的標準王國。而隨著產品的增加以及用戶接受度的提高,可穿戴產品將不會再局限于人手一塊表的層面,可能開的汽車、用的門鎖、穿的鞋子、睡的枕頭等都會出現在同一位用戶的生活中,此時用戶對于一些基礎部件,比如充電器、充電端口等都將有強烈的統一需求。
因此,在我看來,2015年不僅不同可穿戴設備之間的充電器、充電端口會趨于統一,同時對于數據傳輸以及交互控制也會探索統一。而要想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價值最大化,無疑讓設備之間形成互聯、互通、互動才是王道,因此在2015年,不僅是硬件持續爆發的一年,更關鍵的是在硬件爆發的同時,對于不同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將會是業內重點思考的問題。
行業標準將繼續探索。任何行業的存在與持續發展必然會依附于標準,這也是消費者信賴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盡管目前也有一些組織、機構在積極探索,試圖建立可穿戴設備的行業標準,但2015年要想標準落地基本不太現實。
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由于其產業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不論是終端產品的技術性能,抑或是產業鏈上的一些關鍵技術,都處于不斷探索、快速發展的過程。因此,對于一個技術并不穩定,還處于日新月異發展階段的產業來說,建立標準為時過早。不要說可穿戴設備,就是目前大眾認知度相對較高的LED照明產業至今都無法形成落地的行業標準,原因就是LED芯片技術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標準難以準確界定一個參數。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短期內不可能推出所謂的標準,就是一些機構強行推出,最多只是個烏龍的玩笑而已。盡管行業標準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會處于缺失狀態,但這并不影響可穿戴設備的認證、監測。
垂直細分將會是主流。正如我之前所說,可穿戴設備并不局限于這塊表,尤其對于2015年,我認為這一年將會是可穿戴設備的市場細分年。
從人群維度看,女性市場、老年市場、年輕人市場、學生市場、兒童市場都將大有可為;從行業維度看,基于可穿戴設備的金融支付、智能家居互通、移動醫療等方面都會出現機會;從用戶維度看,健身、跑步、登山、驢友、減肥、游戲、成人用品等垂直化領域將大有機會;從產業維度看,寵物、工業、環保、工業4.0等領域將會有所發展;從產品形態維度看,繼智能手表、手環之后,智能鞋子、智能服裝、智能眼鏡等方面將會是2015年的一個重要市場。在經歷了2013年的探索,2014年的試錯之后,2015年可穿戴設備將會回歸到垂直、細分的發展方向上,不同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將會開始形成。
移動醫療將發力。可穿戴設備對于醫療領域的影響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顛覆。尤其對于改善當前的醫患糾紛,以及有效配置本身就短缺的醫療資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移動互聯網生態圈的不斷形成,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加之一些醫療診斷方式的電子化,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移動醫療開始逐漸顯現出其市場潛力來。
據有關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達到125.3億元。按照GSM對移動醫療行業測算標準,醫療設備廠商和內容與應用提供商占比約39.83%,預計到2017年,僅中國的可穿戴便攜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將接近50億元。可以預見,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移動醫療將會朝著“智慧醫療”的方向發展,因為在醫療的各個細分領域,從診斷、監護、治療、給藥都將全面開啟一個智能化的時代,結合商業醫療保險機構,全新的醫院、患者、保險的多方共贏商業模式也在探索中爆發,基于醫療大數據平臺的診斷與治療技術也將把個性化醫療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傳統的醫療器械和醫院的商業模式或將被全面顛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