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能裝備究竟有多火?
可穿戴智能裝備究竟有多火?看看你身邊有多少朋友擱置了原來心愛的手表,戴上了智能手環?刷一下你的微信圈,看看有多少人在曬自己的運動數據?懷著幾分好奇和幾分懷疑,你是不是也忍不住給孩子買了雙有定位功能的鞋?可穿戴智能裝備的出現已經不是一天兩天,早在2006年Nike和Apple即聯合發布了Nike+ iPod智能可穿戴設備,但是當年賺盡眼球的Nike+卻沒有真正火起來。近兩年來,伴隨分享經濟和虛擬社交在中國大行其道,智能鞋崛起的苗頭初顯。包括互聯網巨頭、傳統鞋企,甚至大型跨國企業紛紛試水智能鞋領域。Google、Nike、Adidas、李寧、361°、智標科技、雙馳、完美、云朵、幻橙……國內外各種知名不知名的企業都展開了在智能鞋領域的探索。
然而,在智能鞋表面的風光背后,仍然難逃用戶吐槽的命運——“定位太不準了,要是孩子真丟了怎么可能找著?”“真要命,關鍵時刻沒電了!”“連最簡單的距離都測不準了,這算是高科技嗎?”“誰能想到鞋子也會死機?”……本來就是乘著科技的東風而生,但是當用戶穿著的體驗感離高科技相差十萬八千里以后,智能鞋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商家炒作的噱頭,而仍然樂于買單的消費者則是帶著娛樂和趣味的心態做著第一回吃螃蟹的人。
3月18日,市場研究公司IDC公布報告稱,預計到2016年底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1.10億,同比增長38.2%。值得探究的是,在這個誘人的大蛋糕中,智能鞋究竟能分得多大的一杯羹?高科技能否被信任,是否只是智能鞋的噱頭?智能鞋發展的未來趨勢是什么?
獨特性為何卻成為羈絆?
根據ID公布的數據顯示,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手表、服裝、眼鏡、鞋類)在2015年增長了171%,總銷量達到7800萬臺。其中Fitbit 2015年售出約2100萬臺設備,小米2015年售出約1200萬臺設備,Apple Watch2015年售出約1060萬臺設備。分析認為,智能可穿戴設備全球熱銷主要得益于產品可“show”、生態成熟、巨頭引領三要素的支撐。
“智能鞋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針對不同的人群可以開發出有針對性的產品。”李寧運動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永佳博士表示:“智能鞋產品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穿著及潮流。2016年是大數據年,智能可穿戴硬件記錄的運動習慣相關數據對于消費者和品牌都具有很高的價值。一方面能夠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運動評測或其它訓練相關的指導建議,另一方面對于品牌來說也能通過大數據的整合給消費者規劃更好的產品及服務。比如我們從數據能看到跑步人群比較集中的區域或運動路線,可以考慮在這些區域開設店鋪或搞一些互動活動,讓消費者能更近距離地買到產品和體驗服務。”
在可穿戴智能裝備中,智能鞋目前并不是出貨量最大的,但其獨特性卻無可替代。在智標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衛東的眼中,智能鞋與其它可穿戴設備最大的區別在于雙足行走的壓力能夠轉換為電能,從而具備了自發電能力?!半m然手的晃動也能帶來一點動能,但這是微乎其微的,根本沒法滿足大功耗智能硬件的能源供給。正因為這個原因,我認為智能鞋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可能會超越其它的智能裝備?!?/p>
遺憾的是,這一獨特性并沒有讓智能鞋從可穿戴智能裝備中脫穎而出,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鞋仍然跟其它可轉戴裝備一樣,以更換電池或者是充電作為其補充電能的方式。同樣是換電池和充電,智能鞋哪能拼得過其它智能裝備呢,畢竟給臭烘烘的鞋充電實在難登大雅之堂。而智能鞋所謂的智能,也無非是定位、計步這樣一個智能手環就能搞定的功能,智能鞋在市場上的尷尬處境由此可見一般。
“通過走路產生能量,無需充電”,本應成為賣點的智能鞋的獨特性卻成為其發展最大的瓶頸,目前研發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李寧運動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永佳博士表示能夠通過人體運動來自發電的智能鞋是研發的一個重要方向,目前李寧品牌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但是由于智能硬件的功能越豐富越強大,則耗電量需求越大,現在通過行走、跑步或騎車等運動儲存的電力暫時還無法完全滿足智能鞋巨大的能耗需求。
2015年初,英國曾報道過德國的研究者研制出一款自動系帶鞋,鞋內安置有能量收集系統,可以把穿用者運動的能量轉化為電力。鞋內的“搖擺采集器”安置于自動系帶鞋的底部,當穿用者的腳因運動而搖擺,則會使傳感器內的磁鐵在線圈之間移動,從而產生電流,“搖擺傳感器”就會收集儲備這些能量供鞋子使用。但它在能量收集方面并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所以該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仍在改進他們的工作效率。
在國內,進行智能鞋自發電技術深入研究的科技公司可謂鳳毛麟角,能實現市場化量產的產品更是可遇不可求。處于此領域領先者的微軟的合作伙伴智標鞋業科技有限公司歷經十幾年的探索和沉淀,利用人們在穿鞋走路時產生的壓力形成磁力線切割原理,在鞋內獲取源源不斷綠色能源,免除了用戶頻繁為智能硬件充電的困擾和不便,現在已研發出自發電的智標第一代戶外智能定位鞋,并將于年內投入量產。據悉,這個新產品專為戶外旅游、野外工作、軍事等領域人員特制,不僅舒適防滑,還可隨時掌握穿鞋人的活動軌跡,具備緊急定位報警功能,甚至可以為手機等小型智能設備應急充電。另外,智標科技專為保障兒童和老人安全研發的普及型智能定位鞋也將于近期發布。
{page_break}消費者的痛點在哪里?
智能鞋是一個跨領域的產品,它的基礎是鞋,但又承載了智能科技產品的特性,但縱觀市場上幾十種智能鞋產品,基本都停留在“智能概念”方面,在產品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續航時間、智能硬件和制鞋工藝的匹配、舒適度和外觀等等。
消費者對于智能鞋的期待,既希望其舒適、美觀、時尚,符合鞋的基本功能,又希望它的智能化能實現計步、定位、保健、醫療甚至更加強大的延展性功能。在如此 高的期待之下,最核心的還必須保證鞋的安全性和質量的穩定性,畢竟鞋跟其它可穿戴裝備不一樣,它得適應各種天氣變化和惡劣環境的影響,無論是刮風下雨,是在攝氏40度的高溫還是零下30度的低溫,是在路況條件好的城市道路還是在道路崎嶇泥濘的山野小道,裝載了智能模塊的鞋必須適應各種考驗,正常運作并確保 穿著者的安全。這樣的智能鞋,對技術的要求可謂高,而確保其質量和安全必須要有相應的標準。
“鞋產品的行業標準已經十分完善,但是現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鞋產品并沒有達到這些標準,尤其是低端產品的質量很讓人擔憂。智能鞋的定義還比較模糊,任何一個智能模塊或者是功能搭載到鞋上都可以被稱作智能鞋,所以產品可以實現萬千種變化,要制定針對性的標準有一定難度。行業標準中暫時還沒有針對智能模塊這種配件的標準,智能鞋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和功能不穩定也就不足為怪了?!敝袊じ飬f會制鞋專委會的主任路華表示。
“過去我們規定在鞋的內部不允許有電器,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需求的變化,鞋標委也在跟國標委溝通做出相應的調整。”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制鞋標準檢測處處長、全國制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戚曉霞表示:“對于可穿戴裝備增加電子配件已經成為消費者的一個需求,從標準的角度當然需要增加這方面的規范。我認為智能鞋的標準制定是有可行性的,但是必須就其技術要求拿出相應的標準草案,如何甄別此類產品的好壞,如何檢測,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問題。但總體來看,這類產品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仍是一個未知數?!?/p>
中國可穿戴聯盟秘書長楊昕表示,對于企業來講,標準的缺失會使得可穿戴設備難以拓展到醫療、養老、兒童跟蹤定位等社會熱點領域,直接限制市場的快速發展。由于可穿戴設備需要使用者長時間佩戴,可穿戴設備的安全與質量不可避免地成為影響其普及的重要因素。可穿戴設備本身、電池、電源適配器的安全性,無線連接、電磁兼容、有害物質的使用需要進行全方面的認證評估,以最大化減少可能給用戶造成的危害。同時,基礎數據的準確性、軟件的缺陷等問題都值得考慮,尤其是植入性的產品,更直接影響人體健康,需要由行業標準進行規范。
2015年3月,中國可穿戴聯盟曾組織召開了《中國可穿戴聯盟標準》閉門工作會,聯盟發起工信部共同探討可穿戴標準體系,促成業內標準的建立。但標準的制定絕非一蹴而就,需要眾多企業、行業組織和科研院校的共同參與,現在智能鞋的標準制定還處于探索階段,業界領先的企業也是在鞋的生產方面參照鞋的行業標準,在智能模塊硬件的生產方面參照工信部的手機標準。
智能鞋的春天何時到來?
誰也不會質疑智能鞋的發展潛力,但是智能鞋的下一站在哪里?挖個洞裝個藍牙,配置個計步或感應器,這些真的是用戶對智能鞋的期望嗎?在與其它可穿戴產品功能重復的情況下,智能鞋能開辟出屬于自己的藍海嗎?消費者的痛點究竟在哪里?
“在不改變用戶生活和使用習慣的基礎上,真正能感知腳的問題,解決腳的問題,將傳統制鞋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在具備自發電基礎上結合安全、健康、運動感知、醫療的智能功效的好鞋子才是用戶真正所需,這也是讓消費者為智能鞋買單的真正痛點所在?!标愋l東認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產品只是隔靴搔癢,并沒有抓住消費者真正的痛點,其所謂的智能功能更是讓人質疑。比如兒童防走失定位鞋一是定位不精準;二是只靠位置坐標也很難把丟失的孩子找回,沒有政府資源的支持,沒有物聯網的全方位數據整合和一體化聯動,找人無異于大海撈針,竹籃打水一場空;三是頻繁充電和無法持續供電可能讓智能鞋在關鍵時刻失去信號。
從市場整體來看,目前研發智能鞋的主體一部分是科技公司,但是在制鞋工藝和技術的適配方面難稱專業,二是傳統鞋廠,但他們在智能科技和互聯網應用方面又是門外漢。只有強強聯手,資源融合才能實現質的飛躍和突破。
{page_break}智能可穿戴裝備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李寧運動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永佳博士指出在智能可穿戴裝備的研發上,李寧品牌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與各方行業內領先的智能硬件生產商展開合作,他舉例說:“當研發一款能實時監測心率的耳機的時候,我們會跟專業的耳機生產團隊共同研發;如果你在籃球智能硬件方面做得專業,我們可以就籃球相關領域的產品展開合作。目前我們正研發的一款能實時監測跑步落地方式的鞋墊,就是跟曾在哈佛大學專門研究跑步姿態相關課題的團隊進行合作的?!?/p>
智標鞋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衛東表示:“高科技公司可能沒有傳統鞋企的渠道和快速生產能力,而鞋企又缺乏真正的互聯網思維,我認為要用傳統賣貨的思維來銷售這樣一種創新產品是不太可行的,因為它不是一種傳統的產品。傳統的鞋在銷售完成的那一刻與消費者的連接基本就終止了,除非鞋有質量問題,但是智能鞋在銷售完成的那一刻與消費者的連接才剛剛開始,消費者的腳型數據、運動軌跡等等的種種數據都在你的數據庫之中,這種本質的區別決定了它要用一種全新的思維來定位、銷售和服務?!?/p>
國外有眾籌研發并銷售智能鞋的先例,國內也正在孕育智能鞋孵化平臺。智能鞋孵化平臺由莆田鞋業協會作為支撐,利用當地的鞋業資源,包括雙馳企業以及來自上海、深圳、福州的軟件團隊支持,主要目的是讓鞋企往智能化方向發展,擺脫大多數中小鞋企對外貿訂單的依賴,提高鞋企的科技競爭力。
據了解,這個孵化平臺已經為5家團隊提供免費的辦公場所,向他們開放鞋子的設計、制造以及銷售的資源。莆田當地的鞋企雙馳企業已經與這些團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預計在今年將新的智能鞋產品投入市場。
智能鞋科技公司與傳統鞋品牌的強強聯手才能帶來智能鞋領真正的騰飛,但是關鍵在于兩者必須對消費者的訴求達成一致并建立共同的目標——制造滿足消費者真正需求的智能鞋產品,解決消費者的痛點,而不是制造一時的風潮。
“來自兩個不同領域的企業牽手合作并非易事,思維方式的不同,對產品的認知不同,目標不同,造成了合作的諸多障礙。我們希望更多的傳統鞋企能夠打破成見,在互聯網+時代接納新思維,與技術公司攜手,潛入智能鞋這片新的藍海。智能鞋既是傳統鞋產品,也是新時期的互聯網產品,這兩種特性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考驗不是來自于產品,而是后期技術支撐和服務,軟件和硬件都需要維護和升級,消費者的訴求可能會變化并提升,需要一個強大的技術和服務團隊去跟進,這需要資金和技術多方面的支持。只有把跟消費者的痛點真正抓住了,讓消費者滿意了,智能鞋產品才能說真正成功了?!? 智標鞋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衛東的觀點語出驚人卻極具說服力。
對于智能鞋未來的發展趨勢,他以穿著人群分類提出了嶄新的視角,他認為智能鞋在針對老年群體的保健醫療鞋、防丟定位鞋、智能加熱鞋;針對運動群體的戶外健康鞋、智能運動鞋、定位登山鞋;針對兒童群體的安全定位鞋、健康矯正鞋、虛擬游戲鞋;針對女性群體的智能減肥鞋、百變智能增高鞋;針對軍事領域的動態數據訓練靴、數字一體化作戰靴等產品領域都將大有可為。
設想,如果有能治療腳氣或是其它對健康有益的智能鞋產品出現,如果真的能依賴定位鞋找到丟失的老人和孩子,如果智能鞋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娛樂還有科技帶來的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適性,如果智能鞋的數據能真正與物聯網連為一體,我們又何必擔心沒人為智能鞋買單呢?當那一天到來之時,我們也將真正迎來屬于智能鞋的春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