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京東400億收購1號店的傳聞,你怎么看?
對于京東400億收購1號店的傳聞,難住大家了,一是,1號店調整是必然。二是,這個傳聞又漏洞百出。
傳言
不久的發展史中,關于1號店的傳聞很多,沒發生的“傳聞”則更多。比如,記者了解到,曾有幾家企業在進入上海市場,或有重大戰略推進時,企業的公關團隊都計劃推出“收購1號店”,或者與1號店有關的“業界傳聞”,來幫助企業進行市場開拓。但這些都因業務負責人的最終“顧慮”放棄了。
所以,對于此次京東400億收購1號店的傳聞,首先要做的,是看有沒有可能排除“公關策略”的因素。
我們詢問了沃爾瑪、京東、1號店的公關團隊,得到的回復很有意思,沃爾瑪、京東、1號店的回復都是不予置評,口徑一致。我們也詢問與1號店昨天共傳”收購”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相關人士則明確回復不會收購。
作為公眾公司,對于傳言通常是“澄清”關系,沒這回事的會否認,誰都不想被“消費”對吧。說不知道,或不回復的,要么因為確實不知道,要么因為不想披露更多信息。而不予置評更像是公司從上到下的“整體”行為,所以,京東與沃爾瑪是可能就1號店等事宜“談論”過的。要不,就是雙方都想吸引下市場關注。
一些其他“動向”也顯示了京東的“異動”。比如京東股價近期大跌,跌至IPO發行價附近。本來股價的漲跌很正常,股價沒有波動,投資者、投資機構怎么去“賺錢”呢?相對不正常的地方是京東近段時間對自身股價的反應“過度”。除了控訴海外機構做空京東股價的“同類型”文章,在短期內密集“上市”外,京東的員工甚至是親自上陣,在微信群中號召大家購買京東股票。
為什么京東近期對股價這么敏感?記者認為,除了管理層、員工的期權因素外,京東近期確有可能考慮運作股權投資,或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面事宜。
京東需要自身股價堅挺,以掌握更多資源,或賣個好價。
價格漏洞
但京東400億收購1號店傳聞還是有很大漏洞的。
我們主要針對的是收購價格。1號店現在值400億元嗎?我們認為賣不到這個價。
一位國內B2C行業垂直領域的領導人甚至“夸張”地跟商業觀察家稱,4個億才差不多。
一些分析人士則告訴商業觀察家,如果按京東的“套路”,400億是“第一步”價格,下一步出來的價格就是對折200億了,再下一步那就更低。
假使京東最終成功投資1號店,總體交易價格確為400億,那么,商業觀察家認為,這肯定是沃爾瑪與京東合作內容的整體價格,包括沃爾瑪可能投資京東股權等。單是1號店的資產價格,不足以支撐400億。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1號店正逐步退化為“上海店”,其市場范圍一直在收縮,全國范圍的影響力日漸減弱,而B2C領域是沒有空間層面的競爭緩沖帶的。由此,一號店的上?!笆赝痢背杀酒鋵嵑芨撸瑳]有增長空間又怎么講“故事”,所以整體難以要價。
二是,市場格局固化。目前看,實體零售商自建平臺做B2C電商業務基本都虧損,也都在紛紛轉型O2O方式做電商業務。整個B2C市場,形成了阿里系、京東平臺的兩家“贏者通吃”局面。流量成本很高導致切入這個市場的機會已逐步散失了。1號店是難以通過自身,及沃爾瑪渠道,獲得足以支撐其B2C業務發展的流量資源的。大家都能看到你的“困境”,為什么要花高價買呢?
三是,市場增速下滑,競爭加劇,估值下行。整個中國B2C電商行業的市場增速在下滑,這意味著市場開拓的成本、代價很高,天貓和京東又在大力投入資源發展超市業務,“邊緣”B2C平臺持續運營所需資金很大,虧損可能擴大。
市場增速下滑也意味著行業估值的下行壓力增大。就在一年前,要收購一家垂直類B2C平臺,這個平臺運營方開口就會要2倍PS(市銷率)估值,否則免談。而現在,若還是這樣說,那就真的不要談了。
{page_break}2015年京東凈收入1813億元,2016年1季度,京東凈收入同比增長47%,達540億元,而京東的最新市值才1800億出頭,跟2015年比,滿打滿算就1倍PS估值,跟2016年比,京東PS估值1倍都不到了。所以,京東能為1號店給出多高估值?給高了,京東的投資股東們能答應嗎?因為自己都沒有這么高估值。
1號店自2013年后,就沒有再披露過具體運營數據。2013年,1號店的市場銷售額115.4億,2014年業界估算在200億元左右。最近兩年假使沒有下滑,按目前的估值狀況,200億賣出都有難度。
由此,記者認為,京東400億收購1號店的傳聞,沒有可信度。
整合是趨勢
最后,談談京東與沃爾瑪到底有沒有“合作”可能性。
記者認為還是有的,因為從業務上看,存在可能。
一是,沃爾瑪在中國經營B2C業務的機會點已經沒有了,“硬上”代價很高。沃爾瑪首先要做的其實是別讓1號店成為企業發展的“財務黑洞”。而京東有流量基礎,能幫助1號店發展B2C業務。
二是,京東最近要發展生鮮等超市業務,以追趕天貓超市。而1號店的過往經營基礎還是有價值的,與沃爾瑪也是有合作基礎的。關鍵是價格,價格合適才有合作價值,價格不對,也談不到一塊去。
三是,國內疲軟的消費市場環境,行業間整合、減少競爭的“需求”在大幅增加。宏觀政策環境也在推動這一趨勢,比如貨幣政策和供給側改革等。
貨幣政策正變得更“寬松”,這就形成兩個有意思的現象,一是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在下降,或者增速下滑。一是宏觀資金供給卻在增多。這個時候不整合,還能做什么事呢?
供給側改革則有兩面性,正面是減產能、減庫存,背面則是要防止社會大規模失業潮出現。所以還是得“整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