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迪與耐克兩巨頭的相愛相殺中能學到啥?
一直以來,阿迪達斯與耐克都是一對死對頭。在過去幾年中,阿迪一直嘗試摧毀耐克這個無堅不摧的競爭對手,打官司、挖走代言巨星以及設計師,無所不用。
同樣的,耐克也在各方面不斷的打壓阿迪,使其不能很好的發展,所以,兩個企業間結下了很深的梁子。
相互打壓了這么多年,卻都成為了行業中的巨頭,經久不衰,難道要把持一個品牌的活力,真的都要相愛想殺么??
競爭史還是成功史?
2001~2005 勢均力敵:
在這段時間內,兩大運動服裝巨頭勢均力敵。
阿迪由世界級的設計師——山本耀司(據傳,山本最初是欲與耐克合作)擔當其創意總監,在此期間極大的提升了阿迪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與受歡迎程度,不僅如此,阿迪還以1.6億美元的天價,簽下大衛.貝克漢姆這的終身代言權這一大單。
反觀耐克,在這一時期也達成了數項重大收購——搶購Hurley,匡威Starter,據估算總購價或達4.5億美元。
2006~2010 耐克發展迅猛:
這一階段內,是耐克大火的時期。從當時的財務角度來看,總營收高達190億美元,同時,其品牌的市值也飆升至634.5億美元。當時,Mark Parker(耐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評價稱,“我們在一個極好的季度完成了強勁的增長,并加速了整個業務的增長態勢。當我們專注于我們的兩大核心價值——創新和靈感時,耐克是最棒的。”
同是從財務收入的角度來看,作為對手的阿迪,則是處于低谷,被耐克甩了好幾條街,連車位燈都看不見!
2011~2015 阿迪正面迎敵:
從2010年開始,無論是營收還是人氣、聲望,耐克都是扶搖直上。即使在2012年,股票分割令耐克的市值曾有短暫下跌。不過,這并未阻止耐克觸及現如今的峰值。目前,耐克的規模是阿迪達斯的四倍。
阿迪的話,也在默默的努力著,面對勁敵的蒸蒸日上也不退縮,選擇了正面迎敵,積極研發新產品及增加對美國運動員的贊助,足見其重奪霸主之位的決心。當前,阿迪達斯是繼UA之后美國的第三大鞋類品牌,想要打敗耐克還是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現如今的情況是,無論是哪個年齡段、哪個階層的消費者來說,對于運動服、球鞋的選擇首選更多的都是耐克。
窮穿耐克,富穿阿迪
“窮穿耐克,富穿阿迪”這是網絡上對阿迪和耐克最直觀的總結,字面意思呢就是阿迪比耐克好。為什么呢?
小編在網上找到的解讀是這樣:
1、耐克是美國的一家公司,阿迪是德國一家公司,從歷史上看,阿迪的歷史比耐克更悠久,無論是在產品的設計、運用先進技術上都更勝耐克一籌。
2、耐克的質量略遜于阿迪,為了擴大銷量,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耐克產品,公司比較喜歡采取降價銷售的方式來刺激消費者。但是阿迪公司并沒有對自己產品降價,所以買不起阿迪的就會選耐克,因此就出現窮穿耐克富穿阿迪的言論。
不過這說法雖有可取之處,但更多的是胡編亂造。因為無論是阿迪還是耐克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不能僅僅靠這片面之言便否認或夸大一個品牌,這樣無論對哪一方都是極其不公平的。
從阿迪與耐克的競爭中學習經營
1、注重品牌效應
阿迪與耐克二者都是將發展的眼光看得很長,都十分注重品牌效應。消費者購買耐克和阿迪的鞋子首先考慮的因素就是品牌。與市場其他的運動品牌相比,在價格微高的情況下,由于其品質保障,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會去消費。
2、成本控制的很到位
成本包括生產成本與營銷成本。從最根本來看,阿迪與耐克都屬于輕資產企業,盡管兩者都涉足傳統制造業。
對于成本控制來說,阿迪在這方面十分拿手。拿其最近推出的新款NMD來講,一雙鞋子共推出21款不同配色。
在款式相同的情況下,僅僅以改變配色的方式增加產品的多重選擇,大大節約了研發成本。這種方式可謂一舉兩得,既節省了研發費用,同時為產品制造高話題性,提高了產品的曝光率。
{page_break}3、對消費者的心理拿捏得很準確
無論什么企業,分析消費者的心理都是必修課。不管是耐克的科比系列還是阿迪達斯的NMD,二者的熱賣都與其營銷過程中對消費者的心理把控相關。一雙一千元左右的鞋子,硬是被炒到三千元以上,這其中少不了消費者的功勞。
其實,對于中國的消費者來說,饑餓營銷是一種十分不錯的銷售手段,譬如蘋果、小米,就已經能夠說明問題。對于不少消費者來講,即便是買不到、感覺好丑,依然樂此不疲的爭相購買,原因在于“擔心錯過”的消費心態。這種心理在營銷領域當中有一個名詞,叫做“錯失恐懼癥”,也就是跟風。
還有一個方面是來自于“明星效應”。阿迪達斯在新品發布前通常會為明星制作特別款,通過明星效應引爆市場,從小眾群體傳播到市場普及。
在國內娛樂圈頻發“撞鞋”事故,陳冠希、陳奕迅、劉德華、吳亦凡、李晨、白百合都在出席活動或錄制節目的時候穿過某雙鞋,這為其在發售前期增加了曝光度。
話題性是時尚界不老的法寶,企業要善用明星效應和大眾的從眾心理制造持續性話題,引發消費者的注意,提高產品的曝光度。
時下,耐克成為了運動服飾業當仁不讓的領頭人,他該做的便是專攻為守,鞏固自己的地位,以謀求更好的發展。阿迪呢,則需要時刻注意對手的動向,牢固良好的品牌形象、培養忠實的消費者,逐漸追上耐克的腳步。至于這兩個老對手未來如何,就拭目以待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