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缺乏世界級品牌?制造的軟肋
“迅速說出一個中國品牌的名稱。”“日本有索尼,墨西哥有科羅娜,德國有寶馬,韓國有三星。中國有……?”
你不是唯一一個被問倒的人。去年,中國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并有望在今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的國際戲碼不斷加重,缺乏全球性的知名品牌卻威脅著中國的強國之夢。(6月7日《經濟參考報》)
上述內容是《經濟參考報》轉發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的《很多西方人說不出任何中國品牌》一文的開頭部分。該報說,沒有強大的具有世界性品牌,意味著中國只能做從事繁重勞動的世界工廠,巨額利潤卻被國外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獲得。例如蘋果公司有大批iPhone在中國制造,但如果一款高端手機售價750美元,中國能拿到25美元則屬幸運。
《華盛頓郵報》點到了中國制造的軟肋。中國為什么缺乏世界級品牌?這是個容易引發爭議的話題。我們把大筆利潤拱手讓人,就因為美歐日等國家擁有世界性品牌,而我們沒有。消費者看到的是假冒偽劣、故障手機、需要反復維修的電器。而生產廠商看到的可能是消費者對國外品牌的盲目追求,即便是出自同一家中國廠商,貼上國際知名品牌和中國自主品牌,消費者也依然往國外品牌上涌。
實際上,這是中國品牌競爭力處于弱勢的一個突出表現,與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逐步增強不能成正比。如果從中國國家競爭力發展來看,雖然在過去幾年里,中國經濟總量已升至世界第3位,僅次于美國、日本;中國的彩電、洗衣機、冰箱、服裝鞋帽等多達百余類的產品居世界產量第1位。但在世界品牌之林中,中國的進步卻緩慢得驚人,截至目前,甚至沒有一個中國品牌進入世界100強之列。
上周四(6月3日),在美國咨詢公司Inter- brand 發布的“2009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榜”中,亞洲只有9個品牌上榜,中國品牌無一入圍。而美國《商業周刊》雜志與國際品牌集團2009年9月共同發布“2009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美國企業超過半數以上,日、德、法等國家也有數家企業上榜,中國企業則無一上榜。在連續4年(2006—2009)“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中國品牌均難覓芳蹤。
中國作為亞洲大國,且有170萬個國內品牌,卻沒有一個在全球100強榜中占有一席之地,令人不勝唏噓。這表明,中國企業的規模雖然上去了,但是品牌價值還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在品牌革新方面做得還不夠好。品牌革新是指企業為了不斷更新產品形象和企業形象,以適應不斷發展的企業宗旨和經營理念。
當我們站在國際市場上審視自己的時候,卻驀然發現,中國企業為何幾年來在世界品牌百強之林集體缺席,品牌成為中國企業分享國際盛宴共同面臨的致命“短板”。其關鍵是中國企業家在看重短期利潤的同時,忽視了對于長期利潤的關注,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在獲取短期銷售業績的時候,犧牲了品牌的長期贏利能力。
以制鞋業為例。目前中國年均制造鞋子70億雙,這意味著全球每兩雙鞋中,就有一雙產自中國。其中,青島雙星鞋與美國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差3至5美分,然而兩者的市場價格相差了整整5倍。中國品牌現在不僅難以拓展國際中高端市場,反過來,在國內消費市場,頂級名牌也幾乎都被國際品牌所壟斷。
當今市場中的技術競爭異常殘酷,可以說是“勝者為王,敗者寇”。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要想把握住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是非常困難的。即使能夠把握,還需要有企業強大的研發實力和雄厚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持。因此,沒有世界叫得響的品牌,想要在國際市場中持續不斷地保持絕對領先,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現在,中國太需要自已的品牌來證明自已,如果沒有一個或者多個世界品牌,中國制造怎不黯然失色。因為世界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是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經濟運行質量高低的綜合反應。目前,雖然中國的產品也可以在世界市場上經??吹?、買到,但是,中國成規摸的企業、在世界叫得響的產品還太少,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和產品更少。從這一點看,中國離世界品牌還有很大的距離,中國創品牌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