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菲爾?奈特:先賭一把,再學經驗
NBA明星詹姆斯明知故問:Nike誕生于哪一年?得到意料中的答案后,他掏出一只1972年的勞力士手表送給了奈特。
奈特接過表一看,那上面刻著:
“謝謝你對我賭一把。”
不是天生的酷,而是天生的乖
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78歲菲爾?奈特(PhilKnight)以244億美元身價位居全球第24位。總是戴墨鏡炫酷示人的他,還被稱為財富500強里最古怪的領導人,但他也有過菜鳥的懵懂與青澀歲月,甚至連菜鳥都算不上。

那是1962年,手握斯坦福MBA學位回家待業的曾一度陷入深深的迷茫:想要出人頭地,但卻了無方向,甚至連什么算是成功也不知道。
沒抽過一根煙,沒碰過一次毒品,沒打破一條規定,更別說犯法,甚至沒交過女友。他說自己是1960年代全美唯一一個循規蹈矩、未曾叛逆的人,但這并沒有什么用。站上前進社會的門檻上,除了是個聽話的乖孩子,他“說不上來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也不知道未來可能變成什么樣的人。”
甚至,他還不如讀大學時目標清晰。
那時,他一心一意想要成為一名頂尖運動員,嘗試過棒球和長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在努力。不幸的是,棒球讀到高中就被校隊淘汰了,長跑曾參加過家鄉俄勒岡州的州級田徑賽而且4年3次獲獎,但要跑上世界舞臺卻是想都不敢想。
老爹看到了他的迷茫,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給他一張支票,讓他到外面闖闖。兜兜轉轉的旅途中,他去過日本,做過銷售員,售賣大百科全書和證券基金,但因總是心有千言萬語臨了了卻還是話說不漂亮,最終業績慘淡,黯然再回鄉。
重新睡在兒時的床上,奈特開始聽到內心的聲音:“希望人生有意義、有目的……最重要的是,與眾不同,而且不想輸。”并反復追問:有沒有可能不當運動員也能經歷和運動員一樣的感受?有沒有可能熱愛某項工作到甚至把它視為競賽?
反復的追問中,他想起自己在斯坦福的畢業論文。老師給他們一個題目:請設想你要創辦一家公司,然后描繪出創立它的邏輯和目標。
熱愛跑步,并對鞋子有所研究的奈特提出的構想是——利用日本廉價勞動力生產高質量運動鞋,打敗在美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德國運動鞋。
為什么我不親自實踐這個跟賽跑如此緊密的構想呢?幾個徹夜難眠之后,仿佛撥云見日的奈特從內心認定:“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一個賽道loser的曲線追夢傳奇由此開始。
不是賣鞋,而是相信跑步
除了斯坦福的論文,奈特還想到一個人,或許可以跟他一起追求這個夢想——他在俄勒岡大學的田徑運動教練——比爾?鮑爾曼。
在俄勒岡大學時,奈特就和鮑爾曼一起自行設計和改良過運動鞋。鮑爾曼還說過一句令奈特印象深刻的話——“懦夫從不啟程,弱者死在路上,只剩我們前行,一步都不能停。”這也讓他覺得鮑爾曼是個敢于嘗試新挑戰的人,是個再次開跑的好伙伴。
1964年,奈特和鮑爾曼各出資500美元成立了一家名為藍帶的小公司,設計跑鞋,給日本企業生產,然后在美國經銷。
但身為報社老板的父親,卻對一個斯坦福MBA去賣鞋相當看不起,也不看好。他希望奈特讓自己更體面一些,要求他去會計師事務所工作。
奈特不想違背父命,也不愿放棄夢想,加倍辛苦自己。平日,一邊在普華永道做會計師,一邊到周邊校園或街邊擺攤設點,節假日則開車走遠外銷。
第一年,藍帶賣出了8000美元,這個小數字給了奈特大信心。每當想到自己的鞋子被跑者喜歡,他就覺得是自己在換一種方式實現運動員的夢想。
“不是在賣鞋子,而是我相信跑步。”源自生命深處的認同與相信,還讓曾經開不了口搞銷售的他,變成一個推銷鞋子時信心爆棚,張口就來的人。因為相信跑步,父親眼中的賣鞋,成了他眼中的最值得努力,也最體現自我價值和意義的事。
為了有更多時間經營藍帶,他還辭去太粘人的普華永道,進入波特蘭州立大學做起相對輕松的教授,但父親卻認為,教書也不是值得尊重的事,在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書更不值得尊重,再次給他的人生添堵,要他回到會計師行。
忍了很久的奈特干脆什么都不干了,專注賣鞋——“相信跑步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全神貫注地在“沒有終點線(There is no finish line,耐克初期口號)”的征程開跑,直到跑出世界第一大體育用品公司,以及全球最具辯識度的卓越品牌。
{page_break}不是他厲害,而是他相信人
奈特的成就偉大,但他從不以英雄自居,包括對自己的團隊,他也是不高看一眼。但他堅信:如果每個人都被點燃,就可以發出璀璨的光。
母校斯坦福邀請他發表畢業演講,他強調的是:每個人都不夠好,但一起努力就能成事。“兩個九分的人齊力合作,遠勝過兩個十分的人各自為己。”
在耐克公司,連Nike這個如今響亮世界的名字,都不是奈特,也不是鮑爾曼取的。
1971年決定給公司重新命名全新亮相時,是公司的第一個員工強森,神叨叨地說自己在夢中夢到一個名字——Nike,而這又恰好是希臘神話中擁有驚人速度,象征競技體育勝利的女神尼姬(Nike)的名字,所以奈特一聽就感覺好極了。
如果以傳統眼光看,奈特的創始團隊會讓人絕望。
耐克早期的四大金剛中,不但沒有一個是鞋業或商業出生,而且都是相當有缺憾的人。
其中包括:只能坐輪椅的癱瘓男子伍德爾、從事基層社工的強森、還有兩個體重超過150公斤的:酒鬼海斯、被形容為北美野人的史崔瑟。再加上當時瘦得像竹竿的奈特,這群人湊一起,不是體育運動的象征,而是體育運動的反義詞。
“人要的不是錢,而是用生命成就某些價值觀。”將自己標榜為田徑賽道loser的奈特,和這些在不同領域堪稱loser一起,將別人眼中的賣鞋當成生命的意義,去寧可死也要磕到底地執著追求,也組成一個被他們自稱為雜碎但卻堅不可摧的團隊。
奈特將Nike早期的高層會議稱為“雜碎會議(buttfaces meeting)”,每半年一次,專門解決重大問題并決策未來。會議中的奈特,除了維持暢所欲言的氛圍,就是傾聽和激發大家的想象與表達,而大家什么話都可以講,包括臟話。
“我們都是失敗者,都能接受不完美和失敗。”這是耐克高層的共識。他們奉行沒有任何人是不可以被否定的作風,這不但沒有讓他們丟掉自己和智慧,相反卻在平等與自由中激發出充分的意見表達、創新創意,并最終凝聚成強大的共識。
因為能看清自己的不足,所以可以更虛心地傾聽別人;因為知道自己不足,所以要做好準備迎接失敗;因為能容忍失敗所以敢去更多嘗試;因為多嘗試所以成功機會就多了進而也會更成功……這些當初的共識和習慣也成為耐克至今的文化。
在這種文化的滋養下,以生命成就信念的“雜碎”們紛紛崛起,成為別人眼中的大神。
做過社工的強森不擅言辭和面對面溝通,但他通過文字建立溝通,維護客戶關系,靠堅持不懈地書信往來,成了耐克攻城略地的最大功臣。
伍德爾只能在輪椅上工作,他就把輪椅上能做的事情做到極致,除了會計和法務,他在集團所有領域工作過,甚至替代奈特領導過全局。
兩個體重超過150公斤的,海斯幫助耐克建立了自動化會計系統,為快速擴張打下基礎;而從沒做過營銷的耐克營銷主管史崔瑟,卻押對喬丹,為耐克超越Adidas賭對關鍵一把。
若不是這種盡情發揮與犯錯的文化,則可能不但沒有耐克的今天,甚至還沒有耐克這個名字。當初奈特自己取出的名字是“六度空間”,而強森正是以“雜碎會議”的開誠布公,嘲笑了“六度空間”是個什么鬼,并說出自己夢中的“Nike”。
在這之前,貢獻還不大的強森還曾斗膽第一個向奈特開口要加薪,一度令奈特不悅。但奈特一碼是一碼,堅信這件事強森是對的,欣然接受建議,還花35美元從亞特蘭大設計系一個學生那里買來著名的“鉤子”設計,這學生后來也得到一大把股份。
1978年加入耐克擔任顧問的教練瑞佛林說,體壇有兩種領導風格,一種是前鋒領導,一種是后勤領導。前者讓人畏懼,后者貼近人心。他以自己幾十年的親身經歷給出結論:奈特是貼近人心的后勤領導,并稱這是他成就耐克的關鍵。
先賭一把,再學經驗
先賭一把,再學經驗——這是奈特接受《哈佛商業評論》采訪時總結的耐克哲學。
耐克鼓勵冒險和創新,允許在不充分條件下率先嘗試,并強調在嘗試中快速學習和改善,確保創新的成功并控制失敗的風險。
既敢賭,也能學,這是奈特創業初期就有的精神。
耐克成立前,眼紅藍帶卓越業績的日本生產伙伴,曾找到奈特提出苛刻的合作條件:購買藍帶51%的股份,在5個董事席中占兩席,否則就斷貨。
面臨滅頂之災的特耐果斷賭了一把大的:拒絕日本公司的要求,建立新的合作伙伴。也正是經由此一挑戰,他深刻認識到供應鏈的重要,并吸取經驗、前瞻問題,持續學習和改善,不斷把自己在斯坦福就已構想的虛擬化生產戰略做實做精。
到今天,耐克依然沒有一家工廠,牢牢盤踞在微笑曲線最具價值的兩端(研發設計與行銷),他們的這一模式,也對全球產業起到了變革影響。
推出氣墊鞋是耐克超越阿迪達斯的關鍵一戰,反轉制勝的起點,正是奈特賭了阿迪達斯不敢賭的一個狂人,以及他的瘋狂計劃。
1977年3月某天一大早,一個名叫法蘭克?魯迪的怪癖太空學家拽兮兮地來到奈特面前,神秘兮兮地說自己有秘密武器要向奈特展示:
“奈特先生,我們想出辦法把空氣灌進跑鞋鞋里了哦。”然后遞給奈特一個笨拙的充氣鞋墊樣品。
奈特回憶,雖然自己在鞋業聽過許多不靠譜的事,但此刻,他覺得那些跟眼前的比都不過是小意思,因而也表現出了自己的不屑:“里面是氣泡嗎?為什么?”他問。魯迪則答:“是壓縮氣囊,為了強化防震,為了強化支撐,為了走一輩子。”
“你是在說笑嗎?”奈特帶著輕蔑地問。但即便被如此質疑,魯迪依然“鍥而不舍,處變不驚,全神貫注。”然后,他聳聳肩還給奈特一個更輕蔑:好吧。我算是明白了。見你之前,我已經見過阿迪達斯,看來你們并沒有什么不一樣。
其時,耐克年的年營收已突破1.4億美元,阿迪達斯則為兩億美元多一點。整個公司都在憋著一股勁,想要加速超過去。聽到阿迪達斯不敢做,奈特立馬整個人都變得精神——“天靈靈地靈靈,我要聽到的就是這個咒語。”
耐克成立16年來的最大賭注隨即開始了。
但很遺憾,第一把,耐克賭輸了。他們把氣墊科技用在新跑鞋“順風”里,指望靠它追上阿迪達斯。結果,卻因設計出了問題并把涂料搞錯,最終賣出多少就召回多少,原計劃超越對手的殺手锏,沒傷到對手卻先給自己來上一刀。
那也是耐克極其灰暗的一段歲月。
“用來提振士氣的東西最終卻重創了大伙的信心。海斯開著推土機狂兜圈子、伍德爾每天在辦公室待得更久,我則是茫的坐困在棒球手套和鎖椅之間。”但即便壓力山大,耐特也不放棄,而是繼續學習再上場:“重新來過,是件光榮的事。”
這一重新來過,耐克一來就是好多年。
1980年代中期,他們將改款改良的氣墊再次塞進跑鞋,在鞋底打上“Ari”標志,并下重注請來喬丹代言,一個月就賣出了40萬雙,不但終于超越阿迪達斯揚眉吐氣,也以突破式的大創新開啟了全球運動鞋乃至運動服裝走向科技的潮流。
時間跨度到2016年,耐克發布了一款帶有自動系鞋帶功能的新品——HyperAdapt1.0。這雙鞋自帶感應芯片,穿上后兩側會自動收緊并配有調節按鈕。
耐克稱,為了這雙鞋,公司整整花了10年的時間。一雙鞋賭10年,恐怕也只有奈特這樣“相信跑步”的“鞋癡”,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page_break}包括廣告行銷上,奈特也是敢賭善學的標桿,甚至這也是他最顯著的特征。1973年,耐克邀請長跑健將蒂夫?普里方丹為其運動鞋代言,第一個用明星塑造名牌。此后,他們請喬丹,推出“Just Fuck It”,以極具個性和創意的手法,極其大膽的想象和前瞻,讓耐克成為體育精神和美國文化的象征。
這也是耐克持續引領潮流的關鍵之一。
《華盛頓郵報》甚至高度評價,是耐克和奈特開創了創意營銷時代,而更多人則稱贊:沒有人比耐克和奈特更會做品牌與行銷。
2005年7月,耐克代言人,NBA明星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特別要求與奈特會面。會見中,他明知故問:Nike誕生于哪一年?得到意料中的答案1972后,他送給奈特一只1972年的勞力士手表。奈特接過表一看,那上面刻著:
“謝謝你對我賭一把。”
先賭一把,成功了,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失敗了,吸取教訓,再來一把。靠著不怕失敗但不接受失敗的精神,奈特成就了傳奇,也留下一句話:
“要治好筋疲力盡,也許就是要更拼才對。”
當然,奈特也有看錯的時候。當年,有人建議他簽約后來的籃球巨星魔術強森,但他的回答是:“沒有位置的球員,在NBA永遠闖不出名堂”。
去成為你要成為的那個人
2016年6月30日,奈特把耐克董事局主席一職交給了現任CEO馬克?帕克,也把在耐克的大部分投票股權授予了次子的信托基金,正式告別自己一手開創的王朝。此前一天發布的財報顯示:截至5月31日的2016財年,耐克實現營收324億美元,同比增長6%,繼續穩坐全球最大體育用品公司寶座。
在此之前,特奈已多次淡出或隱退,但都因不滿繼任者的表現,炒掉了接班人重掌權柄。
1983年,他將公司交給伍德爾管理,跑到中國游山玩水,但幾個月后就受不了伍德爾的保守,回到公司重整旗鼓并勸退了伍德爾等元老。
1997年,奈特任命湯姆?克拉克接任CEO,但換來的卻是又一輪業績下滑,于是他又再次回鍋并炒掉克拉克,讓公司重回增長軌道。
2004年,奈特在慈善機構工作的長子,時年不過34歲的馬修在一次潛水中去世,這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也讓他深刻感受到人生的莫測。
為了公司的未來,他再次退休:邀請曾任美國莊臣CEO的威廉?佩雷斯接任自己,但不到兩年,他就因為看不慣佩雷斯試圖以制度化讓耐克循規蹈矩,炒掉佩雷斯再次親自上陣,直到今年再交班。
幾次交班不成,也讓奈特深感無奈,甚至頗感諷刺意味。他一直想將耐克締造成一家誰都重要,又誰都離得開的公司。但現實卻一再告訴他,耐克沒他不行。因此,即便這次他已算得上是全退,但他是否還會歸來?依然是個問題。
被世界仰望的奈特,至今是位害羞的企業家。前幾年,他在劇場與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相遇。他回憶,自己上去跟兩位說了句“想不到會在這里遇到你們!”之后就手足無措了。回頭還自己問自己:“我在名人面前還是會害羞嗎,這有可能嗎?”
他說,自己總是戴著墨鏡,也不是要耍酷,而是要多隱藏一點害羞。他在左腳腳踝弄了個兩、三厘米長的耐克標志紋身。有人問,為什么剌這么小?他的回答是:“因為我怕痛。”因為基本拒絕采訪,在其自傳出版前,外界對他也是知之甚少。
這樣一個人,為何能成就這樣的傳奇事業?
奈特的回答,不是什么經營哲學,而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志業——“不是在賣鞋子,而是我相信跑步。”60多年走下來,他的初心未改。
志業不夠,也是他對那些被他換掉的接班人很大的不滿,“一切的一切絕非只是生意,永遠都不是。假如有朝一日真的變成純粹是生意,那就代表這門生意非常糟糕。”他堅信,只有用生命意義去定義的事業,才能讓生命綻放出最的光彩。
他承認,努力不懈至關重要,好的團隊不可或缺,頭腦和決心無比珍貴,運氣甚至更重要,但要這些發出最精彩的光你都得:找到自己的志業。
他說,跟著志業走,疲憊會比較容易熬過去,絆腳石會成為燃料,高墻則會像是你壓根就感覺不到。而運氣,則是你越努力不懈,它就會越強。
他以自己一生的“奔跑”建議年輕人:不要隨便找個工作或行業,甚至是職業,而要找到自己的志業,去成為你想成為得那個人——
人們每天被苦差搞得又累又不平,懷抱偉大的夢想也許是脫離苦海的唯一出路——這夢想得有實踐的價值、有趣好玩、和自己的能力與興趣相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