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的“七寸”在哪里?
定價權是指公司對其產品價格制定擁有主動權,若改變產品定價不會對需求有負面影響。擁有定價權,實際上也擁有了對資源分配的權利,對利潤這個企業經營最核心指標的控制力。中國企業喪失定價權,說白點就是喪失了掌控利潤的能力。中國企業喪失定價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國行業管理的缺位,行業集中度低,從而導致無序競爭;比如,中國期貨市場起步較晚,發育尚不成熟;比如,對中國企業該壟斷的不壟斷,不該壟斷拼命壟斷等。但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還不能在全球化產業鏈中占據“七寸”位置。
“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前幾天在公開場合這樣坦言。商務部是進出口貿易主管部門,發言人代表官方作出這種讓人無奈的結論,讓每個中國人難免有點心寒。
心寒歸心寒,但這種判斷真實見證了中國經濟此刻的外強中干。盡管中國GDP在今年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盡管中國去年的出口額干掉德國成為世界出口第一。但在這種虛幻的光環下,其實中國壓根就沒有得到多少實在的利益。乃至前幾年擔任商務部部長的薄熙來也無奈的承認,中國需要8億襯衫才能夠換回一架空客A380。這還只是算營業收入對比,如果要算利潤,那估計8億肯定還少了。
因為缺乏定價權,中國的各種產業都在做著活雷鋒,用自己的虧損和薄利去換取境外企業的巨額利潤。在這方面,尤其在稀缺資源進口上面更甚,鐵礦石是個典型的代表。統計顯示,在2009年占全國總產量80%的71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去年鋼產量增長10%左右,利潤卻同比下降31.43%,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2.46%。在世界制鞋行業里有這樣一句話:世界鞋業訂單的80%掌握在華人手里,世界成品鞋60%的訂單由華人工廠制造。中國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鞋業第一生產大國、第一消費大國、第一出口大國。
然而,這樣的頭銜卻不再讓人感覺到多少光榮,因為盛景與繁華已越來越不能覆蓋中國制造的隱痛——產品低端、利潤微薄、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于劣勢地位、沒有定價權、惡性競爭,以及由于粗放式的過度生產導致的嚴重污染。
國際貿易理論中不管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還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以及薩繆爾森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都會強調優勢論。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現在的國際貿易實際上都是圍繞著產業鏈來進行。在產業鏈中,誰占據“七寸’位置,誰就擁有優勢,誰就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目前國際貿易中,什么是“七寸”位置,那就是核心技術、規則制定能力、稀有資源、品牌等,而中國的產業很少能夠在國際貿易中占能這些“七寸”位置。中國的產業大部分處于著名的“微笑曲線”的中端,很難把握“微笑曲線”的兩頭,必然喪失定價權。
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制鞋業就像“候鳥”一樣,其發展和轉移受到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原材料供應、環境保護以及銷售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正因為如此,全球制鞋業的重心就是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轉移:早期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日本、臺灣、韓國、香港等地;上世紀80代末、90年代初,又轉移到了中國大陸沿海一帶,直至今天。
憑借低廉的土地及勞動力成本、豐富的產業資源、完善的投資環境,至1996年,中國已成為世界鞋類主要輸出國,并已經呈現產業集群式發展狀態。總的來說,有四大產業集群:
一是以廣州、東莞、深圳、惠東等地為代表的廣東鞋業基地,主要生產中高檔鞋;二是以溫州、臺州、溫嶺等地為代表的浙江鞋業基地,主要是生產中低檔鞋;三是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西部鞋業基地,主要生產女鞋;四是以泉州、晉江、石獅、蒲田等地為代表的福建鞋業生產基地,主要生產運動鞋。
在其后的10年間,中國制鞋業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每年都以10%~20%的增幅在發展,據統計,在全球年產鞋量150億雙的份額中,中國鞋年產量就超過了100億雙。其中,2008年,出口為81.2億雙,金額達288億美元,國內消費量達20多億雙,鞋業商品零售額達3000億元人民幣。正如聯合國工業司官員所言,相當長的時間里,在全球很難找到比中國更好的適合制鞋發展的國家。
然而現在,在這片繁榮景象的背后卻早已暗藏危機。這一危機在三年前已拉響警報。
2007年10月24日,曾經和裕元、華堅、興昂一樣,是東莞鞋業標志性企業的常登鞋業突然轉業,以補償4000余萬元的代價結束了它在制鞋業的歷程。這一幕發生在新勞動合同法真正實施前兩個月零六天。
次年9月,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開始向全球席卷而來。此時,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已明顯感覺寒意陣陣,以低成本生產為主導的制鞋企業則更是陷入慌亂之中。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廣東鞋企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起碼是上世紀90年代的10倍。
那一年,“東莞千家鞋企倒閉”、“溫州三分之二的企業成為鞋都的‘失蹤者’”等消息開始像流感一樣散播在坊間。要知道,這些地方曾經遍布了數千家鞋革企業,幾十萬名工人在這里晝夜不休地生產鞋子。
對中國鞋業出現的問題,經濟學家艾豐這樣總結道:一是生產數量大,但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出口只能靠低價競銷。二是重制造,但研發能力低。三是生產強,但市場營銷差。全行業缺乏統一協調,出口市場又過于集中。為爭奪出口市場,本土企業之間競相壓價,效益下降。四是重產品,但品牌建設弱。多數企業品牌意識很弱,有些企業想搞品牌但缺乏實力,有些企業有實力但卻舍不得在品牌建設上做更多精力和財力上的投入。
在重質遠超重量的時代,中國經濟這種重量不重質的發展模式,喪失定價權的貿易模式,再走下去就是典型的外表風光,內心彷徨了。所以必須改變這種模式。但要如何改變才能夠奪回定價權?姚堅就代表商務部開出了處方,比如有效利用反壟斷法及WTO規則;利用中國大市場地位,采取多種金融手段,通過在國內建立期貨市場等增強對價格的影響力等;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實施進口渠道多元化;加強行業整合,提高行業集中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品競爭力等。
但這些方法早就是陳詞濫調了,無數的事實都在殘酷的表明,中國現在離定價權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
比如鋼鐵產業,去年中國將力拓的胡士泰判了十年,動作不可說不大,但還是壓不住今年鐵礦石的價格繼續猛漲。這一方面是力拓們握有“七寸”,還有一方面就是中國鋼鐵產業產能繼續在大幅擴張,一個國家就生產出了全世界50%的鋼鐵,導致中國今年一季度的能耗由跌轉漲3.2%,直接將中國政府雄心勃勃的十一五規劃中的單位能耗目標擊碎。這種背景下,傻瓜都會知道趁火打劫,剝奪中國企業的話語權,榨干中國鋼鐵企業的利潤。
事實上,中國鞋企拿到定價權的這些對策是需要時日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