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創造
新轉變中國行(二)(圖片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今年中國經濟最為關鍵的一年,如何轉?怎么轉?我們邀請厲以寧等著名經濟學家,走訪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深入一線,共商轉變之道。這次首站來到的是珠三角。中國制造是中國經濟迅猛增長的重要標志之一。可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制造帶來了嚴峻挑戰,特別東南沿海一帶,很多習慣于靠海外訂單賺取微薄利潤的出口加工基地,一時間陷入了冰點。對它們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盡快邁上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是最現實也是最急迫的一條路。
21世紀,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已是全球加工生產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產主導權,但我們長期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貿易主導權卻離我們很遠。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制造已經顯現出發展隱憂。要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我們顯然是剛剛上路。
在海西區的核心地區泉州灣一帶,聚集了53家上市企業,形成了產值近2千億元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如著名的安踏、匹克、九牧王、361度等幾十個知名品牌都在泉州,它們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走過的路也許能告訴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關注的并不是中國制造了多少,而是中國在制造什么,“中國制造”的價值標簽到底意味著什么?{page_break}
一、危局和機遇
5月7日,泉州市政府企業上市辦公室正在掛牌。作為泉州市獨有的政府機構,上市辦一直非正式地存在,在50多家企業陸續上市并創建眾多知名品牌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上市辦副主任劉曙慶告訴記者,在10多年前,這里只有廠房,沒有品牌。
泉州市企業上市辦公室副主任 劉曙慶
劉曙慶:紡織、鞋服,這些企業從最開始接觸港澳,被外面的僑資帶動發展,這個階段低層次勞動密集型的這個方式,因為門檻比較低。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泉州灣已形成從抽絲、織布、染整到服裝生產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和龐大的產業集群。金融危機之前,泉州市已經有8000多家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從業人員約50萬人,年產值超千億元,產量占全國的10%。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南部沿海,一些利潤率低下的企業最先倒下。福建泉州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20%的企業實行了“并”“轉”,眾多的知名品牌也受到了沖擊。
九牧王是當地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已經發展到生產流水線上幾千名員工同時作業,但在之前招收工人的時候卻遇到了困難。
九牧王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聰穎
林聰穎:那么原計劃是增加一千人,結果只招收了七百多人。
民工荒沖擊著南部沿海眾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九牧王這樣有實力的知名企業也沒有招到足夠的工人,一些小企業就可想而知了。
九牧王的董事長林聰穎帶領記者參觀他的工廠。他告訴記者,這條生產褲子的生產線,已經是目前最先進的生產線了。他指著流水線上熟練而麻利的工人,贊許不已。但是,他馬上又開始不住嘆息。因為現在勞動力越來越短缺,越依賴勞動力只會越困難。他告訴記者,企業必須轉型,金融危機促使他思考得更加長遠。
林聰穎:金融危機對于我們企業來講,或者說對于我們中國企業來講是很大的機會,為什么?我們利用這段時間,不斷地去調整,不斷地去升級,而且不斷地去審視我們企業的優劣勢,包括我們核心競爭力。
林聰穎抓住金融危機的機會,買入了大量技術設備,從而提高勞動效率,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
林聰穎:像這些都是自動的,裁后帶的一些機器,原來是要人工,現在采用機器來替代。
林聰穎的目標是讓自己的企業盡快轉型,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用高科技實現對制造水平的升級換代。
林聰穎:在整個的制造環節過程當中,能夠提高每一個人,每一天的效率。{page_break}
記者隨后又來到泉州市的另一家知名企業,運動品牌特步公司。副總裁劉慶先興奮地帶領記者去見一個人。
記者:你來自什么地方?
設計師:首爾。
劉慶先:首爾是吧,首爾。
原來記者見到的是在幾天前特步剛剛引進的韓國首席設計師。這位設計師的桌上擺著各種各樣的布料和顏色,他將為特步的時尚運動產品更為大膽地搭配色彩和款式。
副總裁劉慶先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給國內的紡織服裝業造成了沖擊,大家都在想辦法轉變發展方式。但是金融危機給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造成了更大的市場和就業問題,特步公司趁機開始大舉吸引國際人才。
特步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 劉慶先
劉慶先:我們會引進更多的人才,比如香港的、臺灣的、日本、韓國的,我們有分三撥,韓國的、日本的、本土的,這三撥又是互相配合的,那么韓國人他對整個色彩是非常敏感的,非常敏感,那么日本人的話呢,他對整個質量這塊,技術這塊他掌握的非常好。
劉慶先告訴記者,在這之前,特步還只是在國際產業鏈條中小小的配角,現在要反客為主,抓住金融危機的機會大舉整合國際資源。其實,他們在4年前才開始轉型做自己的品牌,而在以前的很長時間里都是在做貼牌生產。
特步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 劉慶先
劉慶先:整個晉江,我們這一個整個的產品,包括整個的供應鏈都比較適合做外貿產品,做邊貿,86年開始,應該我們做了十多年。
劉慶先告訴記者,因為貼牌加工門檻很低,所以后來泉州灣涌現出了8千多家企業幾十萬人共同從事服裝生產。看上去極其繁榮,但是大家賺的都是辛苦錢。
劉慶先:不賺錢,但是以量,以量來充整個的效益,以量致勝,因為它那個貼牌量大,比較單一,比較好制造,比較好做。
金融海嘯來臨,小魚小蝦最先被沖上沙灘,低級的貼牌生產模式終于無路可走,一批以出口低附加值為主的、沒有自主接單能力的小型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對于以美元結算的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匯率每升值1%,紡織服裝業的銷售利潤率就會下降2%至6%。
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讓泉州市委書記徐鋼對泉州服裝產業集群的未來憂慮重重。
泉州市委書記 徐鋼
徐鋼:土地資源匱乏,其他一些主要原材料匱乏,水資源也有緊張的,生態環境能量也很有限、脆弱,經不起折騰的等等,它跟我們情況,勞工成本不斷推高,產品的傳統產業比重相對比較高。
全行業利潤下降,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產業如何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尋求突破?規模龐大的南部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瓶頸,轉變,是必由之路。
徐鋼:對它來說是好事,逼著它轉了,逼著它加快轉型,一種強制,市場的一種強制,這一點主要從這個程度上來說,陣痛一下,但是徹底警醒了大家,包括企業家,也讓官員們看清楚不轉變不行。
二、企業的基因突變
在二三十年前,很多中國企業都是做代工起家的,可以說處在產業鏈最低端最脆弱的一環,隨著對產業鏈上巨大利益的發現,這些企業開始仿制并創建自主品牌。經濟環境不斷地發生變化,他們也不斷地調整公司的組織、營銷方式,產品也不斷升級。最終他們從一家家小企業成長為在國內外上市的大公司。他們的成長再次證明,變,才是生存之道。
早在金融危機之前,泉州的很多企業已經經歷過相似的生存危機,知名品牌利郎在沒有自主品牌的時候,也曾經一度瀕臨倒閉。
利郎(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王良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