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溫州制鞋業“空心化”現象言過其實
1月5日訊 大量漲價的罪魁禍首之一。
情況果真如此嗎?近日,筆者專程針對產業“空心化”的說法去溫州進行了調查采訪,發現雖然溫州的傳統制造業整體上出現了企業數量減少、利潤率降低、產值增速放緩的現象,但“空心化”的說法明顯言過其實。
“廣場協議”后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日本企業紛紛關閉其在日本本土的工廠,大量外遷到東南亞、中國等地,在本土只留下企業總部和部分研發部門,導致日本制造業快速衰退。所謂“空心化”的概念由此而來。
“空心化”的幾個重要特征:一是就業崗位的快速減少;二是商業地產價格嚴重下跌;三是投資結構嚴重失衡。面對溫州是否真的產業“空心化”的爭議,我們也必須回到以下事實的探索中來:部分溫州企業關閉后,原來的工人去哪里了?原來的廠房干什么了?原來的資金流向哪里了?
筆者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溫州企業普遍缺工,以成衣、制鞋企業為例,普遍存在10%—20%的用工缺口,農民工根本不存在大規模的失業問題。而工業用房的租金除了在2009年略有下降外,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依然有5%左右的漲幅。溫州的錢來自走四方的溫州生意人,以及在本鄉本土開工廠的溫州企業家,兩個群體的錢匯聚在溫州,尋找共同的出口,這才使人產生了游資過多的印象。
對于那個制造業意義上的溫州來說,現在正經歷升級和轉型的痛苦。這其實也是“中國制造”的轉型之痛。溫州是中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一只可以用來解剖和研究的麻雀。
溫州制造業產業升級可以概括為“轉行”、“轉移”和“轉型”六個字。第一種是轉行。很多傳統企業這幾年都涉及了新產業,搞低壓電器的正泰搞起風力發電機、做鞋的奧康搞起生物制藥。大量傳統產業的企業在繼續穩健發展原產業的同時,涉足國家鼓勵的新能源、高科技領域。第二種是轉移,安徽、江西、湖南等中部勞動力富余的省份,依靠各種優厚條件吸引溫州企業家前來投資。以安徽宿州為例,號稱要打造中部鞋都,已經吸引了康奈、百麗、東藝等企業落戶,目前正在做奧康的工作。第三種是轉型,一些服裝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聯合起來、面向國內市場,打造品牌,把產業鏈做長,從產業的低端向產業高端延伸。在奧康公司我們看到了一種從國外進口的全新設備,當你從地上鋪設的墊子上通過,設備就自動記錄你腳的著力點和行走習慣,為你量足定做合腳的鞋子。運行穩定以后,他們準備推向全國市場,這將大大提升產品的利潤率和競爭力。
無論是轉行、轉移和轉型,其共同特點是,原來在本地的企業傳統業務仍然在穩健經營,形成了經濟轉型期的新溫州模式。這種方式看似保守,卻透著溫州人的精明。
溫州土地資源匱乏,人才短缺,僅靠發展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難以為繼。現在說溫州“空心化”言過其實,但未來“空心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擺在溫州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像香港一樣靠加工業起家,然后全部放棄轉為金融服務城市,另一條是向意大利學習,把輕紡工業發展成時尚行業,保持成衣、鞋革、配飾等制造業的規模,但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前一條路因為區位特點和人才等原因,溫州很難走通,而后一條路更有可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