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達鞋業:創新締造不敗的神話
2月14日訊 青島百麗等眾多品牌的競爭中,在夾縫中已經生存了27年。作為中國最大的制鞋企業之一,這家企業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正如亨達集團董事長王吉萬所說:“亨達經歷了數次市場危機,但一直活了下來,關鍵是在每一個轉型升級當口都沒錯過。及時完成轉型升級,是這個企業能夠活下來的根本原因。”
技術創新:拉動周邊產業圈發展
毫無疑問,支撐亨達集團飛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首先來自于企業的技術創新。
據了解,亨達聘請了意大利著名的設計大師法比埃為總設計師,并通過與派諾蒙、英柯蘭等國際一流的皮鞋企業在技術上的合作,建立了國內先進的企業技術中心。2000年,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青島市市級技術中心,2005年又通過了省級技術中心的認證。
同時,為適應技術研究的需要,公司先后投資八百多萬元人民幣,購買了當前國內外一流的檢測、檢驗設備,并通過信息系統的建立,形成了研、產、銷于一體的系統化運作。公司還在廣州、溫州、泉州、成都等全國著名的鞋類產業前沿城市建立了新產品研發中心,通過科研網絡的建設,形成了靈敏、迅速的信息整合應用體系。
目前,企業已擁有26項國家專利,公司技術中心參與制定行業和國家技術標準16個;在自主創新體系的運轉中,公司每年的新產品試制品種達五千多種,每年轉化成上市品種二千多種。
同時,在與國外大型制鞋企業的合作中,亨達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并進行二次創新的系統工程,迅速提升了企業的研發水平。亨達通過與世界第一女鞋品牌NINEWEST(九西)、美國派諾蒙、日本HUSKY等國際一流公司的合作,迅速吸收其一流的制鞋技術和研發理念,并在與其專家的交流學習中,將研發成果進行二次研發,轉化投產適應國內市場的需求,增強了企業吸收、轉化、再創新的能力。
在企業的持續發展中,亨達不僅通過快速整合國內外資源,迅速提升企業自身的科研實力,而且積極為地區和同行業科研提升貢獻力量。2006年,亨達以省級技術中心的研發資源,創建成立了“青島亨達皮革研究所”,整合同行業資源進行開放式研究,研發成果直接惠及山東半島地區同行業,快速拉動了半島制鞋產業圈的發展,為半島制鞋產業圈的崛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體制創新:完成企業流程再造
21世紀的市場競爭已從單純的“資本經濟”競爭開始向“知本經濟”競爭邁進,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面對經濟一體化的洶涌浪潮,如何能尋找到一條適應當前市場現狀,能讓亨達保持長盛不衰的運作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亨達人給出的答案就是進行股份制改革。
2003年,亨達集團正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在公司內部實施市場化運作。
將原先的私營企業“內部大鍋飯”改制為產權明晰、優勢互補、逐步接軌國際的現代企業集團公司。
回首這段改革的歷史,亨達董事長王吉萬深有感觸:“品牌不僅是包裝、形象,它是企業實力的一種體現,而品牌的提升必須要有一套內在的、新陳代謝的、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機制。”
依托這一理論,王吉萬在亨達集團實施了“企業流程再造工程”,圍繞這個工作中心,亨達實施了包括亨達集團戰略組織架構設計與部門權責分解、企業信息化改造工程、財務管理分析系統及會計核算控制系統、企業整體人力資源規劃及管理模式的導入、品牌提升與實施工程、企業法律體系建設、企業整體管理體系整合等七大工程,并于2004年投資三千余萬元建立了ERP信息管理系統,運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再造流程,運用科學的流程機制實現規范化管理,保證企業順利地由以職能為核心的傳統體制向以流程為核心的現代化企業轉變,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page_break}
品牌謀局:實現價值與品質的超越
2003年,亨達前瞻性地甩開了國內競爭對手的貼牌戰與低價戰,率先走出國門與法國國際品牌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王吉萬深刻地感受到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廣告,更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及早牽手法國國際品牌集團這樣專業從事皮鞋等服飾類商品研發、設計、品牌運營及生產經營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
一流的國際人力資源、市場渠道資源、品牌差異化資源和最先進的技術設備,乃至全球化優勢資源才是亨達所看重的。一時間,來自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以色列、日本和中國香港的世界頂級設計師百余人云集其麾下,從而形成了亨達今天的“世界頂級決策、設計、研發的‘大腦’與‘心臟’”。
通過兼容并蓄、優勢互補的戰略合作,王吉萬不僅成功地運營了“阿迪麗娜”、“動力足”等叫得響的國際品牌,同時,借力法國國際品牌集團在全球的市場、渠道資源,為我所用,最終成功地將自主品牌——“亨達皮鞋”推向了世界市場舞臺的中央。
如果說一次合作還不能證明亨達“站在月球看地球”的開闊視野,那么,建立“亨達國際營銷網絡”則堪稱中國企業國際化競爭的經典案例。
國際營銷網絡的穩固建立,讓亨達集團將市場觸角伸向了世界市場的各個角落:俄羅斯成立了“亨達(俄羅斯)貿易有限公司”,并一炮打響、蜚聲國際;隨后,利用俄羅斯這個“橋頭堡”,享達向東歐市場挺進。亨達集團目前已在法國、意大利、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中東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公司或辦事處。
有了這些觸摸市場需求和流行前沿的神經末梢,亨達收獲并激活了整個集團業績的有效增長,自2000年開始出口國際市場以來,亨達的出口貿易額以每年30%~40%的速度遞增,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規避了森嚴的貿易壁壘,也讓亨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企業。
品牌化戰略運營讓亨達真正完成了其價值與品質的超越,而目前亨達也正在受益于其艱辛付出后的累累價值碩果。
打造慧谷:轉型升級全面提速
2009年3月上旬,亨達集團與一家意大利公司洽談并購事宜并已達成合作意向。亨達計劃完成收購后,在意大利建設歐洲研發和生產中心。
亨達方面表示,收購主要是為了研發服務,而不僅僅是為了擴大國外市場份額;之所以選擇意大利品牌,是因為這家意大利公司研發能力強。作為中國鞋企,提高研發能力,不是你想不想做的問題,而是必須做的問題。
如今,亨達人正實踐著“以慧谷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創舉,并開始借力資本走上集團整體上市之路。
據了解,“亨達慧谷”這一創新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是亨達集團總結并領先國際鞋業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并實踐中國鞋業行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智慧型戰略規劃。它的實施,不僅預示著亨達集團的跨越式精益發展,更是中國鞋業企業由傳統型向智力型轉變的里程碑。
亨達慧谷以亨達國際數碼工業園為基礎、以鞋業為載體,以創意產業和軟件產業為核心,以服務經濟為導向,創新和集成國際前沿資訊、研發科技、運營模式、人力資本、知識經濟、資本運營的應用模式,從而真正引領中國乃至世界鞋業發展、創造和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現代化“硅谷”型的“慧谷”,這不僅需要亨達更加前瞻性地進行高效地全球化資源配置,更需要敢于創新敢于勝利的戰略體系來保障和支持其今后的持續健康發展。
亨達9年前已經擺脫了單純的OEM加工模式,通過研發創新發展自主品牌,實現了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的升級,近兩年正在沖擊第三階段OBM(自有品牌生產商),以實現與國際知名品牌合資合作、品牌渠道共享。
亨達慧谷建設是這次轉型的載體,項目規劃預計2015年完成。
在王吉萬看來,亨達慧谷的建設,是亨達完成第三次轉型的關鍵。亨達集團意圖通過建立慧谷工業園區、成立亨達皮革研究所,借助這個平臺,實現與國際一流制鞋企業、高科技院校、醫學研究機構等聯合,集中研究人體工程學、步態學、足跡學及皮革制品、生產工藝等。{page_break}
思考:中國鞋業如何轉型升級
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說過,不創新,就滅亡。
創新的關鍵是思維模式的創新。中國企業總在講各式各樣的創新,其實歸根結底是思維的創新。可以說,沒有思維上的創新,所有的行動都是南轅北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及土地資源等各種成本的上升,中國鞋業迫切需要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實現智力轉型越早,整個行業發展就越健康、越持續。
可是,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制造”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開始面臨痛苦地轉型。
以廣東鞋業為例,過去一年關閉的企業包括鞋廠、配套材料廠、鞋機廠以及鞋業貿易商等,規模以中小型為主,也有十幾家上千人的臺資鞋廠。這些關閉企業的生產能力占廣東省制鞋業的10%~15%,涉及員工15萬~20萬人。
而訂單數量的增長遠遠不及生產能力的增長,企業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
專家表示,中國制鞋業如果不實現產業升級,不改變價格戰這種落后的競爭方式,那才是真正的危機。如今,鞋業面臨的所謂危機更是一次轉機。
然而,“中國鞋”要實現產業升級絕非易事。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土地成本上升等因素,都使鞋企不可能輕裝上陣。
顯然,步入2011年,更多靠低成本、低利潤起家,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缺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制鞋企業會因為失去成本優勢而加速破產,而對大部分管理規范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鞋企業,則是一次行業全新洗牌的開始,鞋業也將更快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