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的營銷策略致鞋企喪失品牌成長機會
3月7日訊 福建、浙江、廣東、四川等這些省市有很多低價現象,各種各樣的產品都有。這樣的話,在出口方面我們搶的就是別人的市場。比如說,我們的旅游鞋、皮鞋、服裝價格很低,有的皮鞋才十幾塊錢一雙,出口也就合計兩美元,質量卻并不比國外生產的差,而牌子還是用國外的知名品牌。這種低價的營銷策略在國際市場上使我們變成了永遠的加工廠,再也沒有成長為品牌的機會。
別人有品牌,掙的是利潤的大頭,而我們只能掙點加工費,那我們還怎么做品牌?
最近有些企業已經醒悟過來,把市場從國外轉向國內,開始做自己的品牌,一雙鞋的價格也可以批到幾十元。
雖然有些營銷行為還比較原始,但總算跨出了品牌塑造的第一步。
在福建,有一些制鞋的企業做產品的品牌廣告,主要是以品牌的認知或概念為主。可以說第一個做這種類型廣告的企業還能占據一定的份額,因為那個時候消費者主要接受的是國外的品牌。因為那些品牌是國外的概念,給消費者帶來了很高的欲望利益,而概念利益主要是因為產品利益引發的。接下來很多企業就都跟著做起這樣的廣告。概念多了,消費者就不會選擇了,再用這樣的方式達成簡單的品牌認知就不靈了。
其實,市場是動態的,到了今天,要想做品牌需要根據市場情況去選擇自己的品牌認同群體,群體的利益和欲望不能利用同一化的方式去達成。[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很多是跟風,很盲目。
我看過很多類似的企業,那里的工人年齡普遍不高,也就20歲上下。有的企業按年發工資,就是管吃管住,一個月休息一天,每天甚至要工作16個小時,因而形成了一個低價的加工市場。
這種市場的存在就是因為我們有便宜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本身是有很多隱患的。到了每年春節前后,火車票就漲價,鐵路運輸針對的一大部分群體就是廣大低收入的打工仔,他們一年富余的錢也就一兩千塊錢。這么一漲價,有的家遠的一張火車票就是五六百塊錢,幾百塊錢回一趟家,掙的錢就花去了一大塊。所以,這些人過年干脆就不回家,幾年才回一趟。這樣雖然控制了鐵路運輸的人流量,但也造成了很多人的怨氣。當然,這些人所在的企業高興,春節工人不回去,企業就可以讓他們加班,生產更多的產品。
企業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什么?
只能是低價策略。
降低產品成本的結果就是用產品價格去打擊別人的品牌價格。
低價策略打擊的是一些國內的企業,也順便打擊了一下國外的牌子。國內的品牌被做死了,國外的品牌進不來,或者在國外市場擠兌別人的市場,同時也擠兌本國企業的出口市場。
整個現象都是非常混亂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還有,一個新的產品品牌要進入市場,勢必要進行推廣方面的大量投入,這就很難忍受低價的煎熬,所以,有的企業覺得還不如直接仿冒國外的品牌來得容易,既能實現銷量,又能因為推廣費用的節約而獲得一定的利潤。{page_break}
區域政策的不平衡也是一個問題,區域性的影響特別大。我們在這個區域把品牌做起來了,想到另外一個區域去做,那邊的密集型消費被其他方式的營銷行為“嘩"地一沖,市場空間填滿了,我們的品牌想過去都不可能。
所以,如果我們要想做一個品牌,這些東西都必須全盤考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